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日期: 2025-04-15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清政府赔款白银4.5 亿两
B、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其中“皇帝倒了”指的是(   )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D、 开启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20世纪初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该材料最能体现(   )
A、 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性
B、 各阶层抵制侵略的一致性
C、 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决性
D、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南湖红船赋》:“惟斯船以居源,谱共产之贞史。曾有绝代英豪,无双国士。选址嘉禾,遂成圣地。于焉南湖烟雨,指点万里河山。”与该诗赋相吻合的是(   )
A、 开天辟地,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星火燎原,走上工农武装割据
C、 转危为安,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 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说明(   )
A、 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可
B、 领导工人运动已被放弃
C、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 革命纲领逐步符合国情
在北伐战争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
A、 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B、 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C、 广州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D、 北伐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千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运动,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B、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C、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 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内战爆发
下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趋势示意图。第三阶段对应的主题是( )

 

A、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B、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 人民解放战争
因果联系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在联系之一,下列因(左)果(右)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 古田会议一一南昌起义
B、 一二.九运动一一华北危机加剧
C、 七七事变一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D、 辽沈战役一一北平和平解放
毛泽东曾打趣的说:“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以下符合其意义的是( )
A、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 标志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C、 标志着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 标志全国完全解放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小题,其中第21题16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60分)

名城见证历史,城市有着丰富的记忆,见证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城市的变迁。

[百年屈辱的南京]

材料一

[扭转时局的遵义]

材料二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练。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主张面对敌人以阵地战的方式处处设防,这一决策造成了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困境,中共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总结斗争经验,集中全力纠正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开始重新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一路声东击西,党和红军很快重新获得战斗的主动权,最终挽救了中国革命。

——摘编自张树军《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

[革命活动中的上海]

材料三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之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政治之变]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摘引自康有为《救亡决论》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思想之变]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活之变]

材料四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