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水平测试卷

日期: 2025-04-09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共40分(1-20题,每小题2分。以下各题均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在答题卡内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子目标号涂黑)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
A、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   )
A、 掠夺了圆明园大量珍宝
B、 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C、 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 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年代尺有助于我们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下面历史年代尺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A、 列强的侵略与反抗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D、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上述规定(   )
A、 体现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B、 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治国理念
C、 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
D、 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下图反映出民国初年(   )

北洋军阀:“宋案”→复辟帝制→军阀割据;

资产阶级: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继续探索

A、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B、 专制独裁从未改变
C、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D、 军阀割据贯穿始终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B、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C、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D、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如图所示,Y轴表示的是(   )

A、 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 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
“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材料意在说明(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 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C、 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大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这一论断是(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C、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是(   )
A、 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 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 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 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开始亦停止。材料表明了( )
A、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C、 清政府决议废除科举制
D、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3题14分,24题11分,25题10分。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青春与时代的相遇】

材料一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历史》

【青春与未来的憧憬】

材料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有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

——摘编自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表

代表

出生年份

当时年龄

籍贯

求学、从教经历

李达

1890

31

湖南零陵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李汉俊

1890

31

湖北潜江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董必武

1886

35

湖北黄安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陈潭秋

1896

25

湖北黄冈

师范生,从教

王尽美

1898

23

山东诸城

师范生

邓恩铭

1901

20

贵州荔波

中学生

张国焘

1901

24

江西萍乡

北大在校生

刘仁静

1902

19

湖北应城

北大在校生

陈公博

1892

29

广东南海

北大毕业,从教

包惠僧

1894

27

湖北黄冈

北大旁听生,记者,从教

——摘编自《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轨迹与理想信念教育》

【青春与革命的碰撞】

材料三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1927年周恩来(时年29岁)在欢庆胜利时讲话摘选

某起义指挥部旧址(原江西大旅社)

【青春与现实的思考】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