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7862780
日期: 2025-01-10
期末考试
积累与运用(22分)
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传承和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班级准备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新化武术、新化山歌、梅山傩戏均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资江北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化美食自成体系,有着“十荤”“十素”“十饮”之说,演变出来的三大碗、五大碗、八大碗等,是湖湘餐饮的知名品牌。新化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华武术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材料二】 红网时刻娄底 6 月 14日讯(通讯员陆明炬曾湘涛王波)

6 月 10日是 我国第 7 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新化县多措并举推进保护与传承,持续擦亮双遗 产金字名片。

紫鹊界梯田 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名录,为保护和传承千年农耕文明,新化积极推进紫鹊界梯田生态提质,完成近 3000 亩梯田修复,并在景区建立了老种子保护基地,与农业合作社合作,共同保护紫米、 白米、红米、黑米等稻作物的原种传承; 通过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厅,举办山歌艺术培训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南方稻作文化和傩戏、武术、草龙舞等当地民俗文化。

(选自《红网娄底站》,有删减)

阅读与理解( 42 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就把“茶”字减去一笔,成了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茶”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茶”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茶”陵的“茶”,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材料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武王伐纣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出现。战国时,茶叶种植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如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

【材料三】6月7日,由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商务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乡村振兴局、贸促会、工商联、茶业协会等多部门联合举办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活动从长沙出发,统筹了多家茶企代表“五彩湘茶”进京展示展销。其中新化红茶作为“湖红之源”代表湖南红茶参与活动。

新化红茶历史悠久,始于晋,兴于唐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935年五代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明代,新化茶叶经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开始采制芽茶二十二斤上贡。1915年,新化红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高荣誉奖章,与茅台酒同台领奖。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新化形成了独特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茶道、茶俗、茶礼、茶歌、茶调等茶文化。(节选自《新华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影琴踪

杨清茨

①黄昏一人在街头散步时,蓦地听到一首熟悉的曲子,悠扬、哀怨中带着丝丝缕缕的苍凉……

②《 二泉映月》,我一下子听出来这支二胡独奏的名曲,便四下寻找拉二胡的人,却无踪影。曲音一直在耳边萦绕,“吱吱呀呀”,如飘浮无定的轻云,心无故也随之凄凉了。

③我现在侥幸略知的琴、书、画、诗文及诸多的传统文化,无一不是来自我的家族熏陶。尤其是受我父亲影响颇深。

④在我人生的记忆中,我所触摸的第一件乐器就是二胡(其次是古琴)。那年是七岁,父亲将一 支精致小巧的奚琴(二胡的另一种叫法)轻放于我手上,从最简单的二胡指法入门到弓法、开弦、持琴、持弓、按弦、音准,手把手直至教到《二泉映月》。

⑤每至暑热炎夜纳凉之时,父亲尤喜在小院的葡萄架下,摆上一把可以半躺的老式凉竹椅,着上柔软的丝绸中式家居服。在汉白玉的小石几上用冰水凉上西瓜,燃上一支熏香,父便端直身板架起二胡悠悠然开始“吱吱嘎嘎”拉起来……

⑥幽幽的琴声在清静的夏夜里总是会飘得很远。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叹息,如泣如诉,欲断又连,时而三弦一声紧似一声,低沉中蕴藏着优雅。附近的居民(甚至还有租房的瓜农、菜农)常会跑来我家院子围成一圈听父亲拉二胡,做父亲忠实而虔诚的拥趸。

⑦微风时袭,月上中天,皎洁温润,连蛙叫蝉鸣似乎都已听不见了。

⑧憨厚朴实的人们或坐着矮凳,或蹲在地上,静静地听着,不敢发出一丁点嘈杂声。若是带着孩子的,有调皮喧哗的,大人就赶紧拿手捂住小孩的嘴,或是一脸愧疚地将孩子拉回家去。

⑨这时母亲往往会从屋里抱出更大的西瓜,切开了招呼大家一块儿吃。

⑩在邻人的眼里,父亲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天才。他们会憨憨地笑着,听得极是入迷。时不时还会说上“杨老师,您拉得真好”“杨老师,您好聪明呀,咋啥都会呀”等无比敬羡的溢美之词。

⑪直到家人呼唤,月色如水,露华如珠,围观的人们方会依依不舍而去。

⑫这时,透过斑驳的树影中投下的月色看着父亲高挺的鼻梁侧影,眼睛犹如化不开的浓墨,眼底却是平静如水。我幼小的心里常会有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⑬触习二胡的第八个年头,我已至及笄之年。生日当天,父亲拿出一把崭新的二胡交到我手上,六角圆筒,琴杆是崭新的暗红紫檀木,映射出幽冽而油汪汪的清光。琴膜是金灰色华丽丽的花纹,坚实而又弹性十足。

⑭望着那琴筒口前的膜片,我突然下意识地问父亲:“阿爹,这琴膜是什么做的呀?”父亲温柔地摸着我的头,眉眼淬着温和而明亮的光芒:“蟒皮,只有好的蟒皮才能做出这种完美的琴膜,大蟒皮尤佳,这把一两百元了!现在价格越来越贵了,不好找了……”

⑮说着,父亲抿了抿嘴,眸光深了些许。

⑯“蟒皮!”我突然浑身一激灵,二胡顺势而落,砸在了大理石地板上……我不敢再去抚摸这把琴,更不敢再抬头凝望父亲的眼睛。那一刻,我多么怕看见父亲满目的苍冷与失望。心里生生地塞了几团棉花,掌心亦慢慢变凉,酸涩掺着无可奈何的生疼,难受极了……

⑰而今父亲已逝十余年,而我自那次生辰后已二十多年未拉过二胡,甚而不忍在乐器店里直视那些制作精美的二胡。

⑱不知那次无意损坏的及笄礼是否伤害了父亲的一片拳拳慈爱之心;亦不知是否年少时的无心之失在父亲心上留下了一个或浅或深的伤疤。

⑲我常常站在父亲的书房里,心里藏着无法言喻的伤痛。一遍遍翻着父亲生前留下的书籍、笔记、字画,愣愣地待上半天,心里空落落的,感觉某个地方一直都填不满。

⑳不能想念那个已经远去的身影,一想心脏便像被一只大手狠狠地揪住……

㉑没有人能够回到过去,时光永远向前,永不停歇,永不返回。那些与父亲过往的记忆与牵绊,如同没有根的蒲公英一样,早已不知飘向了何方。

㉒我只有在一张张老照片里、在无数次泪水打湿枕头的梦里、在悠扬如泣的二胡琴声里,寻找父亲的踪影,时常感觉父亲一直就在身边。

(选自《四川日报》,有删改)

表达与写作( 56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