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历史试卷库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之材料题专项训练(二)

作者UID:5109245
日期: 2024-12-27
期末考试
材料分析题
汲取精神之源,凝聚奋进力量,坚持中国道路。

材料一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持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及主要内涵

①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③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④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整理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材料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元图景和多元路径,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摘编自薛金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评选劳动模范近90年,劳模文化是对“劳动者当何为”的有力诠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铁人精神(1956-1966)】 

因为当时工业技术水平普遍低下,物质匮乏,……“立足岗位、艰苦奋斗、增产节约、无私奉献”成为那时推崇的品格和工人努力的方向。最典型的便是“铁人”王进喜,他在设备短缺时,以人力替代机器保障生产,当严冬时节发生井喷时,他带头跳进井中,将身体作为搅拌器。 

材料二:【技术革新(1978-1984)】 

1979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召开全国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通知》,对“模范”和“先进”做了全新的概括,提出:“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劳模中出现许多善于钻研业务的人,比如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邓稼先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进入劳模的行列。 

材料三:【厂长荣耀(1984-199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得意之作,就是实行厂长负责制。1989年,在评选全国劳模时,企业家的占比大幅上升。“一个好厂长顶100名好工人”的口号并非空穴来风。《当代工人》1987年7月刊发了金杯汽车董事长赵希友的改革之路:第一个改革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建实体公司、第一个搞租赁经营、第一个试行资产经营、第一个在企业中搞《破产法》试点,开创了新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基石。 

材料四:【中国声音(21世纪初至今)】 

2015年李万君劳模发出争做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劳动者倡议,标志着劳模成长进入新起点,现代劳模正在成为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兼具国际眼光和国际意识的新时代劳模,参与国际产业链中相关工作,依靠过硬技能传递中国声音,如语音识别技术“大牛”贾磊,“航天器首席裁缝”苗建印等,劳模正在现代科学技术合作中融入世界。 

——以上材料根据《40年,见证劳模精神的时代建变》《从耐劳到创新:中国劳模的变迁》《“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等文章整理

请回答: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经过五年经济建设,不仅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年的41.5%提高到1957年的56.5%,而且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60%以上。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29%。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三: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时期的工业化的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非常重大的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材料四:我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摘编自习近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

请回答: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