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统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分层作业

作者UID:7756930
日期: 2024-12-24
同步测试
积累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位与作者心灵契合的读者。

材料一: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材料二: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材料三: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

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

李可染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展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乙】

无言之美(节选)

朱光潜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丙】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节选)

刘亚刚

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是中国山水画隐逸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绵密的群山围绕出一个居于画面左上方的向内的世界,这是一个隐逸的世界,是理想的彼岸。与此同时,画面右下方被群山隔绝在外的世界象征着外部的现实世界,是现实的此岸。鉴赏这幅作品,观者被画家设定为站在此岸之人,目光会不由得沿着画家设定的线索,逐渐越过密林深处,透过绵延的山脉,终于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彼岸世界。从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判断,此地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不太可能呈现出如此静谧的氛围,但王蒙却通过自己的画笔,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

课外阅读
阅读《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回答下面小题。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朱万曙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③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例如,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创作了《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④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

⑤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2008年,云南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⑥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断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青年修身当如玉

①“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以玉作比青年,对青年寄予厚望。管仲曾将玉的美好品质归纳为五德:“润泽宽厚,仁也;表里一致,义也;音舒声韵,智也;硬折不挠,勇也;白净无瑕,洁也。”欣逢盛世,青年修身当如玉。

②修好“仁”德,崇德向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看作最高道德准则,以互存、互助、互爱之心,求得“爱人”二字;孟子又将其提升到仁政层面,描绘了一幅利民、富民、保民、爱民的理想图景。青年人修好“仁”德,就要找回传统美德,守护那些最朴素的常识,明是非,清方向,对良知报以温情和敬意,把明辨善恶的第一粒扣子扣好。

③修好“义”德,坦然平和。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正反两面强调君子不能见利忘义。青年人修好“义”德,就要处理好物质利益与道德价值、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始终坚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④修好“智”德,知行合一。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是古人对“智”的深刻认知。青年人修好“智”德,就要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温度、检验知识的精度、拓展知识的深度,这样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得到升华与回归,才能把握住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达到知行相长的境界。

⑤修好“勇”德,从容自信。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坚定自励。青年人修好“勇”德,就要克服浮躁之气,避免急功近利,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如玉般坚忍顽强,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闭上眼来坚持,沉下心来笃定,挺起胸来自信。

⑥修好“洁”德,洁身自好。“物洗则洁,心洗则清。”青年人修好“洁”德,就要初心不改,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修炼出“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把“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诺言擦得更加清亮。

⑦玉之五德,如水,润泽青年的心田;如光,照亮青年的修身之路!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青年应践此五德,敦品励行,笃行不怠。

(原文有改动)

微写作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