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历法节气

日期: 2025-04-01 三轮冲刺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涉及“春”的文化知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春雷响,万物长”这句民谚来表现惊蛰这一春天的节气。
B、 古人喜欢在春天举行各种活动,如赏花、踏青、插柳、放纸鸢、扫墓祭祖等。
C、 写春天的成语有很多,如乍暖还寒、绿肥红瘦、草长莺飞、天高云淡、暗香疏影等。
D、 “报得三春晖”中的“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2023年是癸卯年,小雅今年十四岁,小雅的生肖属“牛”。
B、 范仲淹、欧阳修均有散文名篇传世,他们与韩愈、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C、 “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中“庆历”、“崇祯”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D、 古诗词中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分别写到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
下列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名句,意思是在鞭爆声里,一年又过去了。这里的“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B、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好了。
D、 春分、雨水、惊蛰、清明、冬至都属于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阅读《中国传统节日》后,同学们对节日文化做了以下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饮雄黄酒”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B、 “七夕”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神话传说有关。
C、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说很丰富,如“嫦娥奔月”等。
D、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圆”。
以下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资料,其中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指的是 23 点至凌晨 1 点。
B、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在这一天吃团圆饭、贴年画、赏花灯、猜灯谜、放鞭炮等。
C、 “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D、 辛丑牛年已经过去,我们迎来了2022年壬寅虎年。
在创作与交流中,同学们常需要用到一些文学常识与文化知识,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雅和小童都参加了“古风雅集”书法展,在投递参赛作品之前,小雅对小童说:“这次我写的作品是王维的《使至塞上》,我可以拜读一下你的作品吗?”
B、 小曦参加“清风一度”原创诗歌朗诵视频展,获得了“优秀展播奖”。 她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汲取了先人的智慧,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汉代的乐府诗,唐代盛行的绝句、律诗等。”
C、 在“遗风朴道”手抄报展中,特等奖获得者小航以“月”为主题进行创作。他在手抄报上写道:“阴历每月十五,即满月之日,是为‘望日’;阴历每月十六,即满月后一日,是为‘既望’。”
D、 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闭幕式上,主持人借用宋代诗人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作结,诗中描绘的是谷雨时节的自然景象
[活动五:话常识]校学生会正在举行“文学文化常识我知道”抢答赛,下面是选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方式惊艳开场。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过后的节气是“雨水”。  
B、 自古以来中国在称谓上谦敬有别。比如,谦辞有“拙见”“敝人”“鄙见”“奉劝”等,敬辞有“惠赠”“赐教”“尊君”“久仰”等。  
C、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天启壬戍”指天启壬戌年,为干支纪年法。
D、 守岁、竞舟、赏月、登高习俗,对应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
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在古代,不同时期臣子写给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
B、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等。
C、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的开始,又称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年后。
D、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这天昼夜平分,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B、 《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读这部史书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
C、 古代表示官职升降的词语有很多种。如"左迁"是降职,"举"是选拔、任用,"陟"是提拔、晋升,"逐"是放逐、被贬。
D、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古稀。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向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的尊称是家君,对邻居的尊称是高邻,对家乡的称谓是桑梓,“曲赐教诲”中的“曲”是谦辞,表示自己降低身份。
B、 辰时,相当于上午五时至七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更定,相当于晚上七时至九时。
C、 “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的是解元、亚元、状元。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第一名即为“解元”。
D、 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以社稷代指国家,可见土地和粮食的重要性。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不仅归纳了一年中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且和人类的农事安排、民俗活动等密切相关。农历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正是农忙时节。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战国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C、 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按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2026年是农历丙午年。
D、 中国观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末、丑”和“生、旦、净、丑”两种分行方法。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B、 中秋节又称中元节,这一天民间有花灯会,猜灯谜等活动,是阖家团圆的美好节日。
C、 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挂香包、喝雄黄酒都是端午节的习俗。
D、 每年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人们喜欢登高、赏菊、插茱萸、喝菊花酒,热闹非凡。
下列知识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B、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部炎症。”“肺部炎症”是补充短语。
C、 “箫鼓追随春社近”中“春社”指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D、 “旧历丁卯年除夕,一位先生逝世了。”其中“丁卯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表述。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庆历四年”“晋太元中”“丙辰”。
B、 古人的“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孔明”“太白”。
C、 古人用“左迁”“谪”表示贬官,“陟”表示晋升,“举”表示选拔、任用。
D、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习俗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等。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到夏季,我们都要依次经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处暑六个节气。
B、 《登勃朗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C、 古人称自己或家人时往往会用谦逊的态度,如“鄙人”“拙荆”;称呼对方的家人时为了表示尊重,往往会使用尊称,如“令尊”“令爱”。
D、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填空题

综合题

积累与运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