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2-24
期末考试
积累运用(29分)
阅读(4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匕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焉自课 , 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柳仲郢退公布卷 , 不舍昼夜。九经三史,一抄,魏晋南北史,再抄。手书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东坡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则变一体,卒之学成。今时读书有力者必雇倩佣史其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其贫者,又直诿于无书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读书者当观此。

(选自《读书止观录》)

【注释]①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这里指自己规定。②柳仲郢:唐朝大臣。③退公:这里指闲暇时间。布卷:读书。④肆笔:纵笔,不端正。⑤雇倩:出钱雇请。⑥诿:推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贵有新得

于洋

①读完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文心》一书,颇受启发。两位教育家在这本谈论“读”与“写”的专著中,把枯燥的知识融入32个有趣的故事中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读书与写作大概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但《文心》中提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②“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读书中练就触发的功夫,细心品读生活这本“无字天书”,才能从书中读出“新味”来,读出自己独有的“新得”。

③常言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善于读书学习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要读5遍以上,才有发言权。”这说明,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曾反复精读过不少经典著作。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真正被他读“破”了的名著,不少书页还用胶纸粘贴着。据说,他一生先后阅读《资治通鉴》17遍之多,对这部书爱不释手。晚年时,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④古人云:“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善于从书中读出“新味”、悟出“新得”。著名翻译家林纾为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花8年时间阅读《汉书》,又用8年时间“啃”《史记》,对于韩愈的文章更是反复品味了数十年。他常常把文章铺在桌上,每天打开阅读一遍,读后又合上,探求其中精蕴,直到装进脑海才另换一篇文章。

⑤刘伯承元帅倡导读书要下功夫背记一些必要知识。他曾反复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十多遍,不少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妙语佳句都能背下来。他一生研读最多的是《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章节能熟练地背诵。他注重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合军事实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正因如此,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⑥读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逮着什么书读什么书。读书仍然要有选择地读,只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书精读,才会有“读书贵有新得”的体会。别林斯基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用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精读一部有价值的好书;与其10部书都只是浏览一遍,不如选一部书精读10遍。如果我们能潜心精读几部经典著作,就比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受益更大。

(刊载于2023.7.1,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④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让一个大学教授当小学老师,这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惩罚,对我们来说却是最大的福分。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⑤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⑥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⑦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⑧胡老师望着我们,然后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作文(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