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作者UID:8234360
日期: 2024-12-23
中考模拟
阅读理解(2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匠人

王庆才

匠人善泥塑,手艺没的说,捏啥是啥,一团泥,在手里揉揉捏捏,竹签戳戳点点,手掌交替着抛几个来回,那泥团便生发出一些情绪来,骨刀灵巧地在手中跳跃着,削挑按压间,衣服的褶皱和纹饰便有了水一般流畅的动感,最后施以调和的色彩,整个人便鲜活灵动起来。

匠人最擅长的是塑关公,塑关公要细心,不可拖泥带水,要虔诚,不可有烦躁的厌恶情绪。挥笔刃刀要一丝不苟,塑造中,自身也要有侠肝义胆,要刀刀凌厉,特别是在把握神情的时候,要赋予塑像超凡的气魄,如此塑造出来的关公才极富神韵……很快,那个面如重枣、凤目长髯、英姿飒爽的关公便有了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很多店铺里摆放的关公就是匠人塑造的。

匠人的绝活是可以现场发挥,过路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少,让他捏,立等片刻就好。

一次匠人将一个杀猪匠捏得极其威武,除了相貌没变,身材造型刚毅挺拔,立在那里虎虎生威。杀猪匠五短身躯,原本很自卑,可看了匠人为他捏的塑像,自信满满……那一次匠人落得一副猪大肠。

匠人给烧饼店的掌柜也捏过像,掌柜的有些吝啬,不想付钱,便嘲讽说,你捏的是武大郎,哪是我?话语刁钻刻薄……面对这种人,匠人自有对付的方法。第二天,匠人专门捏了个武大郎卖烧饼的泥人,摆在了摊位上。还没有板凳高的武大郎担着一副装有烧饼的担子,高声吆喝着,样子极其滑稽。路过的人都说武大郎像烧饼店的掌柜的。那个泥像在街上摆了很多天,引得很多人驻足观望。烧饼店掌柜的担心自己店铺的生意受损,最后将那个泥人高价买走了。

匠人给马府的四小姐也捏过像。塑像一副学生装扮,很清纯,含蓄地微笑着,特别是那双眼睛,含情脉脉,四小姐喜欢得不得了,捧在手里不肯放下。匠人嘱咐四小姐,泥人不能暴晒只能选择阴干。

四小姐没事的时候就跑到街上来看匠人捏泥像,有时会带一些糖果糕点什么的送给匠人。匠人教她捏泥狗狗,四小姐捏的泥狗狗还真能吹响,四小姐乐得什么似的。②四小姐对匠人是有好感的,但四小姐就是四小姐,后来四小姐嫁给了外地的一个客商。

匠人捏泥人是为了糊口,他和那些扛活的、卖唱的、修鞋的、打把式卖艺的、拉黄包车的没什么区别,有时忙了一天也未必换来一餐饭。

那天,一个日本人来到摊前,日本人叫藤野,藤野是师团长,是禹城鬼子的最高指挥官,他让匠人捏个泥像,不是他本人。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戴头冠,穿和服的日本男人。看藤野凶神恶煞的样子匠人没敢拒绝。

一番捶打之后,泥块渐渐成了形,再经过一番刻意的蹂躏,人像就捏了出来。捏得太像了,藤野一边竖大拇指,一边冲那尊泥像恭敬施礼,称那个泥像为天皇圣上。匠人这时候才知道他捏的这个泥人是日本裕仁天皇,日本鬼子的头。

匠人说,泥人还没有最后完工,还有一道工序。匠人在泥像的衣领和袖口上用骨针刻画了一些纹饰,然后才交给藤野。

藤野将那尊泥像摆放在居室中,每日朝拜。

秋后的蚂蚱能蹦跶几天呢?被鬼子欺压了多年的禹城百姓终于要见到曙光了。

八路军围禹城的时候,藤野惶惶不可终日。面对那个泥像,藤野拜得更勤了。那天,正朝拜时,一发炮弹落在了院子里,泥像从神龛上掉落下来,摔成了几瓣。

藤野一脸沮丧地捧着泥像,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他好像发现了什么,泥像断裂的袖口中隐藏着几个汉字,字体细如发丝,犹如錾刻的纹饰,肉眼很难识别,仔细辨认,藤野认出了那几个汉字:倭寇必败!

那天刚好是1945815日,是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信息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5000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

古诗文阅读(24分)
语言文字运用(11分)
写作(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