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06-22
中考模拟
积累与运用(29分)
阅读与鉴赏 (61分)
阅读

文博热背后的科技动能

李丽云 朱虹

清明假期,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文博热潮,尤其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沉睡的文物了起来。沉浸式观展、新奇玩法,给游客带来新体验。

 “假期前十天博物馆门票就已经预约完毕,可谓一票难求。”山西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博物馆将文物融入主题性环境,以互动体验赋能文物活化, 创造了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数字技术赋予了千年壁画无限生机。记者在现场看到,徐显秀墓室北壁的“夫妇宴饮图”被搬上互动投影墙。在互动屏幕上,一把琵琶跃然出现,只要拨动琴弦,就可以与画中乐伎共弹一曲。站在封土堆旁,借助VR眼镜,观众可“穿越”到徐显秀墓遗址,1400 余年前北齐贵族的生活尽展眼前。

王江介绍,北齐民风二维动画展示长卷采用了激光投影、二维动画等多种方式,让观众置身于虚拟的“真实场景”中。 “动画”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复原了古代生活场景,以多视角递进的方式,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在推进着文博领域不断创新。清明小长假期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迎来了客流高峰,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1万人次。在科技助力下,博物馆推出了特色研学活动“古墓寻龙记”,解锁文博新玩法。游客可根据线索,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寻找 16条“龙”的踪迹,感受“龙”形象的历史演变,逐步揭开古墓的神秘面纱,深度感知古代墓葬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客王雨竹在活动结束后,任务书《寻龙手册》上盖满了闯关印章。 “这次寻龙之旅给了我们满满的回忆,这个手册就是回忆录。”

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科技的突破为传承者和艺术家赋予了无限可能。

4月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里,一群学生正体验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里正在举办“金漆镶嵌工艺走进哈工大”专题展。

 “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性,用调和过的色漆,在水中构图。”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夏立军取出水中团扇,只见一幅金漆图腾浑然天成地呈现出来。

漆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8000年的悠久历史。夏立军介绍: “本次专题展展示了漆画、漆器、葫芦、文创配饰等漆艺作品,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华漆艺的起源、流派技法分类以及工艺流程,让大家近距离领略漆艺文化的技巧与底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学生杨贝宁观展后深受触动:“古代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漆艺制品造就了一份捉摸不定的韵味。这次现场体验活动,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科技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生命,也让展览策展、运营管理更便捷智能。在西藏博物馆,智能导览系统帮助游客快速了解各类展品和展览信息。馆内的VR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远古的西藏大地,感受高原的壮美与神秘。西藏博物馆信息中心负责人格桑表示:“智慧博物馆集成了信息可视化、客流统计、藏品管理和研学教育管理等系统,不仅优化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提高了博物馆内部的管理运营效率。”

来自广东的游客秦先生分享他的参观感受:“通过手机小程序导览,我边参观边听讲解,这加深了我对展品的认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西藏的璀璨文化。”

阅读

四访三里河

——记杨绛先生

小巷里静静的,没有什么人,车也不多。已经是第四次来访了。罗新璋说:“时间还早,我们在院子里坐一会儿吧!”于是,我们就在大树下、小径旁的一张长椅上坐了下来。记得第一次来时,罗新璋告诉过我,这条路,就是钱锺书跟杨绛经常饭后散步的地方。望着小径,心中泛起他俩俪影成双的背影。放眼小路尽头,仿佛瞥见两人相偕漫步在浓荫下。这时候,猛一抬头,却看到旁边大树的枝丫间,有一对毛色斑斓的啄木鸟,浓灰的身,鲜橙的胸,正在用长喙啄木,一下又一下,既殷勤又专注,啄了好一会儿,才双双展翅飞去。

 “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它俩干了好多活。”罗新璋突然冒出一句。

每次来北京,我总会抽出时间探望一下几位老前辈。一到北京,我就致电杨先生,说要去拜访她。她起先表示正忙着校对钱先生的手稿,家里乱乱的,我赶忙说不要紧,因为惦着她,想看看她,她随即应允道:“那你来吧!可是我们就得坐在书堆里聊天了。”坐在书堆里,尤其是坐在钱先生的手稿堆中,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思的事吗?

走进杨先生的会客室,看到那朴素而充满书卷气的陈设,就感到特别亲切。小几上摆放着一大瓶粉红的火百合。只见她不用拐杖,无需搀扶,步履稳健地走着,一点也不显老,从精神状态看来,比前三回所见,似乎更加健康,更加开朗。

 “罗新璋啊!你脱贫了没有?”

杨先生一坐下,就开起社科院老同事的玩笑来,因为知道罗前几年去了台湾教书,赚的是美金。

 “哪里能脱贫啊!美金跌得厉害呀!”

 “可不是吗?我最近下定决心去银行查查那美金户口的事,好费劲啊!”

原来,杨先生在近来美金兑人民币狂跌的情况下,终于记起自己十几年前仿佛还有一个美金户口,好不容易提起劲来,让阿姨陪着,去银行查询。银行的小伙子可不认识大名鼎鼎的杨绛是何许人士,只忙着追问她密码是什么,年轻人哪知道十多年前,可还没有密码这回事啊!几经周折,才弄清这笔存款原来一直待在银行里,一分利息都没有。

杨先生说起这回事,笑得很开心。记得我在电话中提到她的近作《走到人生边——自问自答》时,她马上问我:“你手里的书是第几版?”我说是第七版,她很认直地说:“印错的字很多,要第八版才改正过来。”不错,文章千古事,在自己心血作品中发现错字,比起查到银行里十年没动的账户来,实在要紧得多。其实杨先生从来都视钱财为身外物,一九九八年,她捐了六万元做钱媛基金。二○○一年,她又设立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将自己跟钱锺书的稿费全部捐出。

杨先生曾经在《我的书房》一文中写过: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堂。但每间屋里都有书柜,各人都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钱先生走后,只剩杨先生一人,于是“南窗下、北窗下原先不属于找的书桌,都由我占用”。我不知道那天杨先生所坐的书桌,是在南窗下,还是北窗下,我只记得每次来三里河,都见到杨先生在这书桌上看书、写字。这张桌面斑驳、抽屉老旧的书桌,这些年来,不知见证了多少名著的产生,包括《干校六记》《斐多》《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

临别,罗新璋说,同龄的老人,如果住院,如果有大堆专人照料,都不稀奇,稀奇的是杨先生自一九七七年,一直住在三里河的寓所,不论经历什么,都腰板笔挺,精神抖擞,而且笔耕不辍,创作不断。多年来,这小楼根本没有装修过。“你住的地方,还是水门汀地呢!连地板也没铺。这才了不起!”

别人风风火火为自己叫好的时候,杨先生从从容容地看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章,翻译世界的名著,在南窗下、北窗下、水门汀地的小楼上。

听说,地壳板块移动后,释放能量,走到边缘,会挤出高山来。忽然想起,走到人生边上,创出另一座高峰,这不正是今日杨绛的写照?

(有删改)

表达与交流(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