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2024年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作者UID:4445116
日期: 2024-09-19
中考模拟
积累与运用(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昆明,一个未受过战火摧残、铁蹄践踏的城市,因此许多人文自然景观得以完好保存至今。她明眸(móu)善睐,一双翠色的眸子里秋波(流动/流转),草木葳蕤,花香氤氲,暖风微醺,总会让人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昆明有翠湖,那是怎样的一汪啊,比青草的绿更深邃,绿得(彻底/完全),如凝脂(zhǐ),如翡翠,细腻圆润,翠绿、青绿、浅绿、亮绿、深绿、墨绿,各种各样的绿,如同国画中的调色盘忽被打翻,交错融合又分散,映出绿色的天、绿色的云、绿色的桥、绿色的昆明。

昆明老城,街街(方言音gāi)巷巷(方言音hàng),有的是故事,有的是文化。以翠湖为原点幅射开来的九巷十三坡,从上到下有生活百态,由下而上即世间烟火。

具体来说,“九巷”包括丁字坡、贡院坡、小吉坡、先生坡、西仓坡、仓园巷、沈官坡、桑梓巷和荩忠寺坡,而“十三坡”则包括丁字坡、贡院坡、小吉坡、先生坡、西仓坡、沈官坡、荩忠寺坡、北仓坡、学院坡、篦子坡、永宁宫坡、牛角坡和熟皮坡。

这些巷子和坡的名字都有其(独特/奇特)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学院坡位于圆通街靠近翠湖的一段,坡脚设有李公朴殉(xùn)难纪念碑;小吉坡曾是官绅富贾居住地,寄予了他们生活安定事业昌盛的愿景;牛角坡位于节孝巷,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位于此,现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昆明的九巷十三坡故事不止于此。而我们也在城市景观与城市生活的(纠缠/缠绕)中,丰富着日常的笔画。

2024的春天渐显绰(chuò)约,一切都在向上生长。去昆明爬个坡吧,因为人生是个大坡,开春即是上行。

综合性学习(共12分)
阅读(共3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说说发呆这件小事

①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上着一节照本宣科的枯燥课程时,或是被迫聆听某位领导的长篇大论时,你的注意力很快就会从这些令人厌烦的内容中偏移出去,进入一种神游八方的状态——发呆。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呆是一种最低成本的娱乐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不需任何代价地将人从无聊的苦海中拯救出来。

②不知道诸位在发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发呆时你的大脑在做什么呢?

③你可能觉得发呆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我们的脑子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静息状态。然而,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教授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指出,我们的大脑是个天生的工作狂,而发呆对大脑而言只不过是另一种工作而已。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在我们发呆的时候,大脑当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而相对的,那些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也就是说,发呆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④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耗费时间去发呆呢?

⑤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需要刺激。对于像哺乳动物这样脑子特别发达的物种而言,神经系统的发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以前,我们尚处于胚胎阶段的身体会将神经细胞大致排列好,发育出脑子和各种神经的基本架构。不过只经过第一阶段的神经系统是远远不够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基本相当于一台只安装了最基本系统程序的电脑,为了实现更加复杂的功能,我们的神经系统还需要安装一些“软件”。因此,在出生之后,我们的神经系统还要经过第二阶段的发育,在此过程中,借由纷繁变换的外界刺激,神经系统当中的“电路系统”被不断校正,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

⑥尽管神经系统第二阶段的发育到大约青春期的时候便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大脑仍然需要不断地接受复杂多变的刺激来对自己的系统进行“维护”。根据加拿大心理学家诺曼·道伊奇的研究,大脑如果长期缺乏足够多样化的刺激的话甚至有可能会萎缩。因此一旦外界环境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多变的刺激,大脑的“维护”就会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便感到了无聊,而无聊正是大脑对于刺激不足所发出的警告。发呆的意义正是为了战胜无聊,发呆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脑自己刺激自己的过程——既然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新鲜感,那么我就从我的回忆和想象中去“人为”制造出刺激来。

⑦但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说,发呆也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赋予了大脑足够的资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式组装起来,进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灵感,于是我们才有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文学和艺术杰作。纽约时报书评编辑詹妮弗·舒斯勒写过一篇名为“我们的无聊,我们的自我”的文章,其中提到:“无聊历来就是创造力、幸福和自我感的源泉。”考古研究发现,在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就已经视发呆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⑧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或许大家真的应该像国际发呆大赛发起人所号召的那样,停下来,让自己放个空,储备能量再出发。当然,小小发呆怡情,要是呆得耽误了正事可就得不偿失了哟。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②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③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④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⑤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⑥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⑦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⑧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⑨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⑩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⑪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⑫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⑬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注释】炽(chì)热:形容感情非常热烈。胡诌(zhōu):随口瞎编。目光灼(zhuó)灼:目光明亮。

作文(4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