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社会思品试卷库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道法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6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周恩来谈到某次重要会议时说:“由于毛主席拨转了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这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其中的“航向”最有可能是( )
A、 建立中国共产党
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 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____》,该法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
A、 民事诉讼法
B、 海洋环境保护法
C、 保守国家秘密法
D、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亚奥理事会公布,中国游泳运动员____当选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最具价值运动员。( )
A、 罗雪娟和傅园慧
B、 傅园慧和张雨霏
C、 罗雪娟和覃海洋
D、 张雨霏和覃海洋
“投桃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它的意思折射出友谊是( )
A、 一种亲密的关系
B、 平等的、双向的
C、 一种心灵的相遇
D、 不是一成不变的
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5年,从2023年开始,问政活动从往届的一年一次调整为每半年一次,网络问政逐渐流行。对“网络问政”理解正确的是( )
A、 网络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 网络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 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D、 网络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议题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请你帮他概括出总议题( )

A、 社会生活讲道德
B、 社会生活有法律
C、 做守法的公民
D、 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图示法有利于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下概念可以用右图梳理的是( )

A、 ①法律   ②纪律
B、 ①政治权利   ②人身自由
C、 ①根本政治制度   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①基本经济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其中第26、27小题每小题8分,第28小题10分,第29、30小题每小题12分,共50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英社会发展状况对比

 

中国

英国

政治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

农业主导、男耕女织式的封建自然经济

工业主导,机器工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文化

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科技落伍

思想自由,近代科学、大众教育发展

外交

A政策

殖民扩张,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根据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改编

材料三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5年

钱学森冲破美国阻扰回到祖国

1956年

中国制定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3年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1977年

恢复高考制度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

1986年

启动实施“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5年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3年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

2010年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5年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年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学家精神”

爱国之风,代代相传。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法之诞生】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诞生,经历了如下几个环节(见资料卡):

资料卡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会后通过中国人大网等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②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部署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

③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④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

【热点聚焦】2023年9月,一男子在列车上发表对国家恶意抹黑的不当言论,引起了乘客的愤慨,起了争执,最后该男子被乘警带走。此视频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网友甲:公民有言论自由,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网友乙:国家尊严不容侮辱,中华民族不容诋毁。

【爱国践行】青春逐梦,爱国有我。八十多年前,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时代新人的我们理应作出积极回应。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2024龙年伊始,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开播,全景展现了20年来浙江乡村的万千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万工程”20年的持续努力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2023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11元,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全省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86,连续11年缩小,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就。

材料二:淳安县下姜村,从一个“穷山村”到“绿富美”,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正是“千万工程”推进的缩影和样本。下面是下姜村蝶变的举措。

举措一:下姜村以“原山”“原水”“原村落”为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旅融合新模式,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举措二:下姜村确立人
才招引和人才返乡政策,借助人才规模效应,发展当地产业,带动村民向新型农民转型。
举措三:党建强则农村兴。下姜村全面提高班子组织领导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引领撬动产业振兴,带动村庄实现共同富裕。

 

材料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如,农业科技创新不够;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提升等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