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06-26
期中考试
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古诗文阅读和积累(20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②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

材料二:

①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②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③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

材料三: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会“行走”的瀑布

刘汉斌

①瀑布,也叫河流跌水,是河流演化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也是河流演化的一个阶段。大部分河流在形成演化中都会形成瀑布,然后逐渐退缩,到最后夷平,然后进行新一轮的退缩与循环。在我们看来,这其中的退缩就是瀑布在后退:不过,由于人类的生命太过短暂,在河流演化史中只占短短的几十年,导致人类无法以肉眼窥见瀑布的后退。幸好,古人用文字帮我们记录了下来。以壶口瀑布为例,《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凿河导流时,孟门紧连壶口,而今天的孟门在壶口瀑布下游约5000米处。在几千年的时光中,壶口瀑布从孟门逐渐退缩到目前的位置。假如时间按5000年计算,那么壶口瀑布“行走”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

②原来,这一切都是河流溯源侵蚀的杰作。河流为什么会发生溯源侵蚀呢?

③这是因为河流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抬升或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会形成一个个河道断面或者河道台阶;之后,随着河流的演化,河水会逐渐磨平或者说夷平这些断面。河流磨平或者夷平这些断面的过程就是溯源侵蚀的过程。这些断面或者台阶在地貌上的表现就是瀑布,它们在地质上又被称为河流的裂点。换句话说,河流的溯源侵蚀是以河流裂点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我国的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云台山瀑布无不如此。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点。如庐山瀑布,只是庐山山麓的季节性水流,并不是河流的裂点。

④那么,裂点的地质作用又有哪些呢?裂点在河流地貌中较为常见,它们在河道中常以急流、跌水、瀑布等形式出现,对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理想条件下,河流河床的纵剖面为一条平缓圆滑的下凹曲线;但当构造抬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面相对下降时,河床会突然抬升,形成一个新的侵蚀基准点,并由此开始溯源侵蚀。新形成的较陡的河段和早期形成的平缓河段之间的缓陡坡段间的转折处即成为裂点。裂点的出现表明河流开始溯源侵蚀,裂点的后退则标志着溯源侵蚀的过程,裂点的消亡即代表河流溯源侵蚀结束。河流溯源侵蚀的结果就是河流的加宽、加深与延长。像黄河壶口段“十里龙槽”的出现,就是黄河溯源侵蚀导致河道加深、延长的结果。

⑤回顾壶口瀑布的历史,你会发现,大约100万年前,壶口瀑布并不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交界处,而是远在下游65千米的龙门。由于地壳运动,龙门岩层发生断裂,形成东西方向的断层,自北向南流淌的黄河水在经过断层时形成了瀑布。自形成开始,河水裹挟着泥沙,就像一块流动的砂纸,不断打磨河床的台阶,使得瀑布的基点一直往上游移动。换句话说,每一秒壶口瀑布都在发生着变化。据估算,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壶口瀑布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动。

⑥孟门曾经是昔日壶口瀑布所在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壶口瀑布下的深潭由此延伸成“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之壶口瀑布:而孟门山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壶口瀑布、“十里龙槽”乃至孟门山,都是黄河水流冲刷出来的。

⑦未来,随着继续的溯源侵蚀,黄河壶口段的河道将继续加宽。到那时,“十里龙槽”将不复存在,而壶口瀑布也将最终消亡。

(选自2023年第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名著阅读(10分)
写作(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