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初三语文质量调研试题

作者UID:2772555
日期: 2025-01-02
中考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 (10分)
古诗文阅读。(20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 “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 “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 “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 “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 “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 “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 “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 “刚才有超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 “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 “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⑯母亲在电话里说: “我也看见你了。”

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是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

(崔树强)

①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近百年来,书法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境况,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

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而且,书法所依托的载体————汉字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书法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③可是,当我们了解当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后,更加感到书法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是通过书法的学习,会懂得中国人是如何审美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完成他们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所以,学习书法,看似小技,关系重大。

④具体未说,在写书法的过程中要入静,要专注。很多学生很聪明,可是学得不专心,而书法可以引导他们入静且专注。练习书法还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力。而且从艺术和审美来说,写书法并不是苦差事。要引导他们领略书法的美感和活趣,不能把字写死了,让他们在书写中感受到笔墨活的趣味或生命的精神。这些潜移默化的训练和陶冶,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扎根和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是要年轻一代都能懂一点书法,能够领会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进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⑤以美培元,培根铸魂,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书法美育环境。只有在书法学习中不断积累审美经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国书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工匠精神”

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 “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匠人们的娴熟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固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专注坚守的同时,更应将娴熟的技能传承下去。在当今社会,许多民间独门手艺亟待挖掘和继承,如斗色剪纸、木板水印、推光漆器、宣城制笔等传统手艺已濒临失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呼唤更多的“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涌现出来,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孙纲《“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

材料三:

中国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首先是作为教育机构要转换教育思维。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动手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在一些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要优于工匠和技术工人,这无疑是在挫伤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全社会对工匠应给予人文关怀。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工匠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陈华文《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名著阅读 (10分)
作文 (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