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社会思品试卷库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5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7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边界感,是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间的界限、个人隐私和权益的尊重。拥有边界感意味着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边界”,也尊重别人的“个人边界”。做一个有“边界感”的人要求我们( )
A、 尊重他人感受,保护自己隐私
B、 学会换位思考,积极关爱他人
C、 大胆质疑他人,不必考虑太多
D、 保持交往距离,拒绝他人求助
下图提供了15周岁的李某因违法而受到法律惩处的相关信息。李某的违法行为可能是( )

A、 无故旷课,网吧上网
B、 捡到钱包,拒绝归还
C、 谎报险情,扰乱治安
D、 伙同他人,持刀抢劫
图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下列选项符合图示逻辑的是( )

A、 ①公有制经济   ②非公有制经济
B、 ①人民检察院   ②国家司法机关
C、 ①基本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多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如前秦、北魏等。还有些统治者如前秦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这些做法( )
A、 加快了北方地区的开发
B、 缩小了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
C、 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D、 增强了各民族对其政治认同
查士丁尼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的很好。”由此可见,他编纂《民法典》的目的是( )
A、 限制贵族特权,保障公民权利
B、 促进国家治理,彰显社会公平
C、 稳固社会秩序,保证皇帝权力
D、 维护公民权利,增强军事实力

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60分)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

材料一:1896年,梁启超等人创办《时务报》,并发表系列文章,指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以保国”,引发巨大反响。《时务报》风行一时,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1卷》

材料二:1906年开始,《新民丛报》和《民报》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论战。下表为双方论战的三个焦点问题:

报刊

论战焦点

《新民丛报》

《民报》

只要光绪亲政,中国即可有望,不必反满

不推翻满清政府,中国必不能独立富强

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中国人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实行共和政体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有能力建立共和国

③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平均地权?

中国不存在土地不均问题,没有必要平均地权

只有将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实行平均地权,生产才能得到发展

材料三:1920年9月前后《新青年》刊登想的文章按类别归类列表(部分):

类别

1920年9月前(篇)

1920年9月后(篇)

思想(启蒙)

65

2

文学

39

10

科学社会主义

1

79

俄国研究

4

41

材料四:东北沦陷后,《申报》报道了大量东北义勇军的战斗情况,对他们的战斗成果热情宣扬。1936年底,《申报》对傅作义及其所部……击溃日伪军的行动进行了连续报道,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随着卢沟桥的枪声响起,《申报》对抗战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和报道。

——摘编自盘霄远《抗战全面爆发后态度的研究》

语言的传播和演变,可以反映历史的变迁,可以折射文化的魅力。

材料一:从英语的发展过程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

组别

时间

新词

1组

15-17世纪

potato(土豆);maize(玉米)

2组

19世纪

telephone(电话);telegraph(电报)

材料二:几乎每种语言都有外来词汇。下表是英文和中文的部分外来词。

部分源于中文的英语词汇

部分源于英语的中文词汇英中中英

kungfu

功夫

幽默

humor

Tai Chi

太极

布丁

pudding

I-ching

易经

爵士乐

Jazz

china

瓷器

黑客

hacker

材料三: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列为联合国假日后,今年(龙年)春节备受瞩目。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共同庆祝春节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甲辰龙年到来,我们将更有中国特色的“Loong”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龙”字的英文翻译,而不再翻译成“dragon”。比如,把“龙年”译为“Loong Year”,把“龙舞”译为“Loong Dance”。

资料

中国龙形象的出现,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中的出土一条近20米长、由石块精心堆塑而成的龙。据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龙的形象来源于原始社会多图腾形象的融合。

西方文化中对龙(Dragon)的负面定义,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苏美尔人的圆形石印上的雕刻龙。西方多数经典作品都将龙作为恶魔的使者或化身,在文化符号中扮演着极其负面的角色。

据学者考证,13世纪初,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首次将中国的龙以“Dragon”之名传入西方。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