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日期: 2025-04-09 中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大运河开通后,文人雅士以大运河为题材的诗歌不少。肯定大运河作用的古诗句是( )
A、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C、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D、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感慨道:“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这表明( )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重农轻商观念有所改变
C、 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 商人地位高居百工之首
1862年,清廷开办了京师同文馆,次年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外国语言专科学校),1864年在广州设同文馆。这些措施( )
A、 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B、 契合自强求富的目标
C、 适应维新变法的需要
D、 强调中体西用的理念
据下图可知( )

1900-1936年中国棉纺织业中纱锭的所有权图

A、 民族工业大多集中于轻工业
B、 国内投资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C、 日本加快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D、 西方逐步放弃对华经济侵略
1939年,国民党在湖南衡山集中了一批抗日前线各战区的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所用的教材是八路军军事教员陶汉章编写的《游击战术纲要》。这反映出(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
B、 正面战场的作战方针落后
C、 国共合作重在培养军事人才
D、 敌后战场的抗战受到重视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1949年的时代最强音。它表达的含义是( )
A、 中国人民身体素质提高
B、 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
C、 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D、 中国外交开始独立自主
下图为1953年的宣传画。该画创作的背景是( )

A、 实行土地改革
B、 实施“一五”计划
C、 参加抗美援朝
D、 进行三大改造
据统计,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女性烫发者由此前几年不过3人次激增到万人次之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B、 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尚
C、 改革开放影响人们审美观念
D、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初见成效
读下图。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下表为世界财富“500强”跨国公司的变化。数据变化能够说明( )

年份

1989

1999

2009

2019

美国

167

179

140

121

欧盟

128

151

166

114

日本

111

107

68

48

中国

0

10

43

129

其他

94

53

83

88

A、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
B、 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特征
C、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优势上升
D、 美国丧失了全球经济霸主地位

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茶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兴趣小组以“茶·世界”为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各组承担不同任务,现邀请你参与。

任务一【追寻茶的起源】

材料一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在河姆渡遗址附近)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和疑似茶壶的陶器。科学家从树根形态、解剖结构、茶氨酸含量等三个方面综合鉴定这批树根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5年6月30日发布会

2021年考古工作人员对山东战国早期墓出土的茶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证实为煮(泡)之后留下的茶渣,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煮(泡)过的茶叶残渣。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

任务二【探究茶与世界】

材料二 茶叶与英国,鸦片与中国——两种嗜好品与两个国家的命运如此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18世纪开始,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民族习俗。对收入非常有限的劳动阶层来说,“面包+茶叶”就成为他们非常理想的食谱。人们在饮茶时加入糖,才使人体的能量倍增。饮茶不仅使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茶叶的贩运还推动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喝茶时加糖则又带动了殖民地制糖业的发展。茶叶不仅完全可以代替酒类,而且比酒类便宜,有益于健康,也适应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因此茶叶的消费量迅速增长。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任务三【畅谈茶的未来】

材料三 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报告收录了来自8个国家的十个高端名茶品牌,中国只有一款茶叶入榜。

——摘编自《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

战争期间各国都重视舆论宣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的舆论宣传画(部分)

1914年8月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文化”的胜利》

一战时期德国发行的明信片

1917年美军创作的征兵海报《入伍:消灭这个疯狂的畜生》

描绘了被德国军队洗劫后的佛兰芒村庄,背景由弥漫着浓烟的废墟构成,前景是一个死去的家庭,妻子的手臂环抱着孩子。

图片中的文字为:每开一枪就消灭一个俄国人!每刺一刀就消灭一个法国人!给英国佬来上一脚,给小日本一记耳光!

描绘了一个头戴“军国主义”的钉盔、手持印有“德国文化”字样长棍的灵长类动物,在美国上岸后掳走一个少女的场景。

材料二 欧洲大陆对战争的坦然接受甚至喝彩似的欢迎,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长期片面的民族优越性宣扬和爱国主义教育。每一个欧洲国家,都教育儿童们要以他们的历史传统为荣,要尊重被认为是独特的国家美德。这种民族显耀和民族独尊的教育极易导致偏激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信念,并使青年人不是畏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向往战争。第二,自然界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达尔文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错误理解和应用。第三,欧洲以往的局部和短暂的战争成为人们想象未来战争的范例,从而对即将爆发的战争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估计不足。

——张盛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思考一写在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