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日期: 2025-03-30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雅典的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提供税收,但没有政治权利和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这揭示了雅典(    )
A、 社会经济主要依靠移民
B、 民主政治有较大局限性
C、 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
D、 外邦人与奴隶待遇无异
下面图片描绘的是古希腊奥运会的部分比赛项目,由此可直观看出(     )

A、 古希腊人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B、 经济发达促使人们喜爱体育运动
C、 古代奥运会吸引世界人民参加
D、 古希腊绘画与雕塑技艺领先世界
如图是欧洲某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这个国家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法兰克王国
图1和图2中阴影部分分别代表新航路探寻前、后出现的贸易中心,由此可见(     )

A、 出现早期殖民扩张运动
B、 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
C、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D、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
在具体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几位法学家在拿破仑授意下,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这一“坚持”(     )
A、 使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使法国多次打败反法联盟
C、 推翻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
D、 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下图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B、 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
C、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D、 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据统计,17世纪俄国建立的手工工场仅有21个,其中4个是官办的,17个是私营的。彼得时期,俄国手工工场增加到205个,其中官办的约占44%、私营约占56%。这反映了(     )
A、 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工业发展
B、 俄国步入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C、 俄国社会落后的面貌开始发生改变
D、 俄国成为了强大工业化国家
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
A、   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 “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 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科学家发现煤不仅能生产焦炭和照明用的煤气,还能生产藏着许多宝贝的液体煤焦油,如:数百种染料、阿司匹林、糖精、消毒剂、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等,现代化学工业由此发展起来。材料说明(     )
A、 生产领域的发明创造源于实践经验
B、 科研成果推动新的应用领域产生
C、 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渐衰落
D、 现代化学工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李大钊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 促使俄国由专制统治走向民主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如表是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据此可知(     )   

方式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 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 工农业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C、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相对薄弱
D、 工业化发展遇到的阻力较大
在甘地的号召和指引下,印度学生以罢课抵制英同人开办的学校,商人以罢市抵制英国的商品,市民以改穿土布抵制洋布,士兵拒不接受英国颁发的奖章。由此可见
A、 甘地领导印度取得民族独立
B、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效甚微
C、 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D、 英国殖民统治即将全面终结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范围扩散,美国近期发布的经济报告显示,疫情造成的经济危机将比大萧条更加严重。20世纪30年代,为了摆脱危机,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
A、 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 扩大联邦政府权力,加强经济干预
C、 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D、 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外转嫁危机
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 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 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 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俄国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美国

38

30

970

材料二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以上材料——整理自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整理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