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作者UID:22121229
日期: 2024-12-25
期末考试
积累与运
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古人书房多叫“斋”

杨学涛

①据说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为了搜集民间的“奇闻异事”,就在家旁边设了一个茶摊,喝茶不收钱,只要能讲出故事就可以。这个“志"指的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是啥呢?就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

②古代的读书人,除了追求仕途,更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所以,他们需要有一间不大不小的书房,通过收藏书画、摆设用品、种养植物等方式,营造出一个符合自已审美和情趣的环境,说白了,那就是精神家园。这样,不论仕途上是进是退、是喜是忧,回到书房的时候,依然能够在精神上畅游于天地之间。

③所以,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既符合个人审美又能表达自己志向、情趣、品格的名字就变得非常重要,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堂、斋、园、舍、馆、居、庐、庄等等,这些意向悠远又出落红尘的建筑就经常出现在书房的名字里。

④不过,细数起来,用来给书房命名最多的还是“斋”字,为什么呢?

⑤因为和“斋”的本意相关。“斋”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本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说文解字》里说“斋,戒洁也”。

⑥所以,“斋”字成为书房用词的头牌,显然表达了主人清心寡欲、清净雅致、不与世俗论短长的志趣。

⑦有关书斋的最早记载是哪个呢?是西汉扬雄的“玄亭”,又称“草玄堂”。这扬雄是成都人,擅长做赋,有《长扬赋》《蜀都赋》《甘泉赋》等名作传世,当时和司马相如齐名,世称“扬马”。晚年的时候,扬雄潜心钻研哲学,写成《太玄经》九卷,因此,他在成都的故宅就被叫做“草玄堂”,这个“草”是动词,意思是草写、著述,所谓“草玄”,就是“著述太玄经”的意思。只可惜,同为草堂,同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名气和命运可比扬雄的草玄堂好了太多。

⑧此后,书斋经过隋唐至宋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⑨古人书房里的布局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们很难在早期的文献里找到书斋的室内布局标准,怎么办?古人的绘画里有线索。

⑩我们拿书房成型的时代——两宋前后举例,在宋代画作《羲之写照图》里,书房以榻为中心,榻的后面放置屏风作为格挡,四周再布置桌案来摆放书籍和文房四宝。

⑪到了明代,书房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只有床榻一个中心,而是有两三个中心点,比如床榻、书案、茶几、琴棋画案等等,这也让书房产生了自然分区,学习的时候就在书案、画案位置;想娱乐放松,就换到琴案、棋案位置;待客的时候,在茶几位置;需要休息了,就回到床榻处小睡。

⑫更重要的是,由于书房文化在明代的时候到达了顶峰,书房的用具和摆设也有了大致的标准。比如,明代主业戏曲作家、副业养生学家高濂就曾经在自己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里说,书房不要太大,否则收不住心神,还应该留一些小的窗户,摆几组盆景,离窗户比较近的地方可以养上几条鱼,这样,书房就变得动静皆宜,充满活力。

⑬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则在《闲情偶记》里说,书房的墙最好是土墙,颜色要淡雅。利用名人字画增加厅壁内容的时候,不宜太素,更不宜太繁复,否则非但不宜人,还会毁人。

⑭至于书房里的用具,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做了详细的罗列,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桌椅板凳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什么拂尘、搔背(就是老头乐)之类,要是活在今天,他绝对是一位响当当的优质买手。

⑮从宋代开始,文人起居的书斋就被称为“文房”,以书、画为中心,多种多样的文人趣味在此展开,从金石碑帖、古铜器、笔,墨、纸、砚这样的文房用具,到随身的器玩,服饰以及室内的各种设施,再到茶、花、香、园艺等,文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种种趣味都得到了发挥。可以说,书房不仅是文人雅士个人志趣的表达,也是那个时代生活和文化的印记,彰显着时代的气韵和斯文。

(本文原载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母亲的花椒情

①每顿饭,我的餐桌都离不开花椒。我喜欢花椒,不仅仅因为它是极佳的烹饪调味品,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些小小的、粒粒饱满的花椒出自母亲之手。它带着母亲的牵挂和嘱托,满载着家乡泥土的清香,跨越千山万水到达我的手里,它传递的不只是浓郁馨香的味道,更是母亲对儿女永远割舍不下的浓浓亲情。

②那一年,母亲前往韩城帮小姨照顾孩子。看到当地满山遍野枝头缀满如玛瑙般一簇簇、一颗颗娇艳欲滴果实的花椒树,听到小姨的左邻右舍大谈种植花椒带来的可观收入,母亲羡慕不已!“要是像那些人说的那样,就不用愁家里的开销和孩子上学没有钱了。”母亲这样想着,心动了,她决定要试一试。

③想干就干,母亲下定决心后,便用心去田间地头观察学习别人栽种花椒树的经验。她虽然不识一个字,但通过给别人帮忙干活,掌握了一定的栽树、剪枝及管理的方法。懂得种植常识后,母亲栽种花椒树的信心就更足,意志也更加坚定了。

④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母亲第一次买回了50棵花椒树幼苗。母亲开始栽小树苗了。每天天不亮,母亲带着一整天要吃的馒头,提着两大塑料桶水,带着当天要栽的树苗、草木灰肥料等,步行三公里多的平路,然后再沿着不到一米宽的狭窄的陡坡走一公里多到地里。她目测好株距行距,然后给每一棵树挖大坑、施肥、喷草木灰液、接下来放树苗、填土,浇水,最后再盖上一层浮土,这些工序完成了,她再接着栽下一棵。整整一个多月,母亲就这样如同着了魔似的出入于深沟里。看着自己亲手栽的小树渐渐长出嫩嫩的绿芽,母亲感到无比的轻松和自在,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⑤对这些树苗,母亲如同呵护一个婴儿般,投入了自己无限的关爱之情!看到小树苗长势喜人,母亲的心劲更大了。第二年秋天,母亲又买回第二批树苗,将能栽树的沟沟垄垄、坎坎涧涧、崖顶堑底等地方全部栽满树。她对花椒树充满了希望,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⑥第三年,花椒进入挂果期。从发新牙、抽新枝、长新叶、到分枝、修剪、打药等,母亲白天几乎没有离开过沟地。“修剪时,要剪掉交叉枝、细弱枝和重踏枝,然后给修剪后的长条树枝吊上小石头,用绳子牵引好,这样花椒就会结得多。”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忙碌的一天,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笑着夸奖她:“妈,你比专业的农业技术员还专业。”“你妈什么都不懂,但会看,看过人家怎么做就用心记。”母亲笑着回答到。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辛劳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花椒成熟时,正值八月酷暑。看着花椒叶绿油油的,花椒粒由绿转红,一颗颗饱满欲破,一串串红艳照人,母亲喜上眉梢。她每天天不亮去摘花椒,带着干粮,正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累了在大树下休息一阵,直到晚上才背着满满的大包花椒赶回家。我们都劝母亲不要那么拼命地干活,执拗的母亲根本听不进去,依然照干不误。

⑧那年9月,母亲收获了她那几年自己独立种花椒所得的第一笔收入一千六百多元。这笔钱,在当时对于一个农家来说是一笔巨款。母亲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咱们家多少年来都没有这么多的收入了,今年刚挂果就见了1663元,明年肯定会比今年还要好。种好花椒,你弟弟以后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咱家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比别人差。”拿到花椒变现后的钞票,母亲感到从未有过的开心。很快,村里开始大面积栽种花椒树,整个村庄掀起栽种花椒树的热潮。左邻右舍时常向我母亲讨经验,母亲非常高兴,把自己所知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母亲得到那么多人的敬重,加上沟里有了那么多人,母亲不再孤零零地一个人下地干活,她的干劲更大了,心情也更好了!以后的几年,母亲的花椒地连年好收成,她将自己所挣的钱花在了帮助弟弟盖房子,买车,买电视机及孙子外孙上学上。她乐此不疲,为自己能为孩子出一份力感到高兴。

⑨这一年暑假,我回家去看望母亲,也顺便利用假期去帮母亲摘花椒。假期很短,但我却体验了摘花椒从未有过的辛苦和劳累,也感受到和母亲及家人在一起劳动的快乐与愉悦。

⑩在炽热的阳光下,我们穿着长衣长裤忍受着高温的炙烤,同时还要面对花椒树上密密麻麻的尖刺。每一次伸手,都需小心翼翼,丝毫不敢马虎,否则手指就会被扎得生疼,甚至流血。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汗水落在脸颊上却不能用手去擦,因为满手的椒汁会使人的脸又辣又烫又痒,苦不堪言。用弟弟幽默的话说就是;“不摘花椒,就不知麻辣烫是什么滋味。体验过摘花椒的人,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母亲非常疼我,她怕我手指被扎伤,怕我平时很少干体力活一直干了十几天身体吃不消,怕我晒黑后返回到学校让学生笑话,怕我提着重重的花椒包爬山会累着,我笑着告诉她:“老妈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的儿女能怕吗?凡是老妈能吃的苦,你的儿女也能吃;凡是老妈能做到的,你的儿女都能做到。”听了我的话,母亲笑得合不拢嘴。

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都在花椒地里劳作着。从每一棵花椒树的栽种、施肥、修剪到花椒的采摘,母亲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每一棵树细心的呵护。母亲对于花椒之情不亚于对待自己的孩子,她喜欢它,深爱它,为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她亲手载种的每一棵树,都有她爱抚过的痕迹。

⑫那些花椒以及花椒背后的故事,是一部浸着母亲辛劳、汗水和希望的史诗。这部史诗记录了母亲几十年艰难生活的历程;承载着母亲无数个日日夜夜辛苦的付出和期待;传递着母亲对子女及子孙后代无言无私的爱;蕴含着母亲面对困难勇于挑战顽强不屈的精神!这部史诗让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和母爱的力量,让我们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生活的美好和富足。母亲的花椒情,是对儿女的情,是人世间最深最浓最炽热的情!

整本书阅读
写作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