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作者UID:21558321
日期: 2024-12-21
同步测试
《乡土中国》原著精读;知识梳理
判断题
片段研读
迁移运用;《乡土中国》知识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村里识字的人不多。他们说话,喜欢直来直去,又带着浓重的乡音,显得很土气。但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修辞。最擅长的就是打比方。一个事情,说不清楚,又找不出更恰当的词,他们就打比方。

我们村里的人,总是拿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还有什么能比庄稼更熟识的吗?比方说一个人小心眼,村民们会说,心眼小得麦芒都穿不过去。说一个人瘦他们不会用瘦削这个词更不懂成语瘦骨嶙峋怎么办呢他们就打比方说一个人瘦瘦得跟麻秆一样。麻秆是乡下常见的植物,秆子又高又细。风一吹,就东倒西歪,站立不稳。村西头是一大片水稻田,稻米是我们的主粮,我们都无比热爱水稻,夸  ①  , 我们就说他像八月成熟的沉甸甸的稻穗。谁家的孩子不争气了,水稻田里也有现成的拿来打比方,我们不骂他败家子,只需喊一声,你这个稗子。被斥责的人,顿时蔫了。稗子长得很像水稻,却是稻田里最讨厌的杂草,谁愿意做一棵稗子啊?

夸②____,废话不多,就说他跟山药蛋一样。山药蛋是我们那儿的土话,说的是马铃薯,那可是饥荒岁月活命的粮食,山药蛋耐活,又大又圆。生活越过越好了,我们就说【____】,一天比一天好。日子甜了,我们就说像吃了个大西瓜,甜到了心底;日子苦一点,我们也不怕,再苦,不过跟苦瓜一样吧。看到天上的白云,那是真白啊,真柔啊,真美啊,我们就说它是开在天上的棉花。如果是③____,带来了风,带来了雨,我们也喜欢,我们就说跟捅了马蜂窝一样,黑压压一片。在你来到我的家乡之后走到田间地头与乡亲们聊天乡亲们拿庄稼来给你打比方那么一定是认可了你。他们不善言辞,找不出优美的词汇,就朴素地用最热爱的庄稼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

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光明日报》2020年7月29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是不会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深层分析了西方公私领域与中国的差异,以西洋的“团体格局”为出发点,相对应地把中国传统社会区分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概括为“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十分恰当地总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亲疏关系以血缘、地缘为基础,公私关系具有相对性以及礼治秩序以人伦为基础。

根据“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模型,台湾学者黄光国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总结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模型;而杨国枢博士则将传统社会的关系圈子总结成“家人—熟人—生人”关系模型,由内而外的特点分别是家人圈子——通过情感性关系和需求法则维系,熟人圈子——通过混合性关系和人情法则维系,生人圈子——通过工具性关系和公平法则维系。两位学者的模型都呈现为同心圆形状,且相互补充。

(摘编自向云逸《社交媒体中的“差序格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地色

乔 叶

孟胡子回来自然是要接风的。喝到酒兴浓时,孟胡子方才给肖睿、周宁上起了课,你们不是说万物启蒙吗?叫我说,就是万事有关。你们的长处是有新信息新思维,可这些“新”要不能落地生根,那有啥意思?“新”不是凭空“新”的,得结合着实事才有生命力。比如村里这些人,不要总觉得病根儿在他们。你看到他们有问题,他们还看你们有问题呢。但学肯定不是白上的,咱们的认知层次当然要比他们高,那就得学会用这个高,高的作用不是叫你站在那儿阳春白雪地下不来,而是该多想想在这些事里怎么被农民教育。

我这也才回过味儿来豁然开朗。

孟胡子一回来,学校小院更是整日里人声鼎沸。周宁说,咱这小院相当于大城市的综合体,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乡建工作室、村史馆、暑假托管班,以及诸多从业人员的食宿地。只有带着孩子们出去检查卫生时,院子里才能安静一些。小检查员们果然发挥了奇效,村里变得干净无比,即便是周末两天客流如潮,也难在街面上找到个塑料袋子。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最早成果的就是山楂和枣,十分应景。②柿子也依次熟了。

孩子们开了学,肖睿、周宁却没有立时就走,说是住上了瘾,向学校请了假,再赖一段。这意味着他们只需要周末两天担任一下临时老师,平日里就都是闲空。孟胡子立马给他们派了新活儿,叫他们用国画风格画了几张柿子图,从里面挑了一张,他亲自题了“柿柿如意”的款,然后糊了个牛皮纸袋子,把袋子挂出来当成了样品展示,让各家根据需求报数,说批量印的话成本就低。

孟胡子所言不虚。“柿柿如意”的纸袋印制出来后,每袋装上两斤柿饼,这个十块钱的套装果然卖得十分火爆。青蓝见状也有了创意,琢磨着做出了一道雪花山楂,就是把糖熬好了浆后关火凉成温温的,再往里放山楂搅拌,搅着搅着糖浆就在山楂上裹成了一层白霜雪,吃着酸甜可口,瞧着样貌可爱。又请肖睿和周宁设计出了一版手拿的小纸袋,白底儿上画着青花瓷盘,盘里盘外散落着几颗山楂,也有个名头,叫“初恋的味道”,把雪花山楂装进袋子里,用牙签扎着吃,一面市便供不应求。

肖睿和周宁这段时间和村里人处得越来越如鱼得水。但凡提什么建议也会很快被村民们接纳。比如健腐肉这道菜,肖睿说,“腐”字给人的感觉不好,意头也不好,不如改成健福肉,健福健福,健康幸福。此论一出大家便从善如流,都在第一时间里把菜单上的健腐肉改成了健福肉。他们也给豆哥家新定了名字,叫“豆坊”,核心的两句文案是:逗留一坊,享用百味。说是“逗”同音了豆,能贴合着他们的特色,又多了个“走之”,意境显得更远了些。最近这个周末,他们对孩子们的课业安排是画画。问他们这又是什么计划,肖睿会意一笑,说,走之前想搞个小画展,好歹是个总结。仪式感还是需要的,是吧?他们还在淘宝上订了一堆小画框,说画一进框就会提升一个档次,挂起来更像样,也算是他们送给孩子们的小礼物。一别再见难。

画展的主题经过一番讨论也定了下来:让孩子们画自己的家。孩子们长这么大,或许这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梳理生命体验,思考什么是家,家意味着什么。

原以为这个主题有些大而无当,没想到孩子们却画得兴致盎然,灵感百出。写意画的皮毛加上儿童画的笔法,孩子们画出来的还挺有模有样。每个人都自有角度。他们画爸爸的脾气,头顶呼呼冒火。画妈妈的围裙,上面一团团乌云。也画山,画山路,画庄稼,画自家的宅院、家具。有的很写意,大门口两棵树,一块绿茵茵的菜园子。有的很写实,几层楼,几只鸡,几只猫,几只狗,狗和猫喜欢在哪里出没。还画梯田,一层层的,直至把画纸边缘撑满。还画柿子树,核桃树,喜鹊窝。画着画着就苦恼了,说可画的东西太多,根本就画不下。肖睿和周宁在孩子们中间瞧着,不时会感叹:孩子本就是天使附体,童心所绽皆为艺术之花。

两人打算周一走,晚上我设了送行宴,肖睿看着也还如常,周宁眼睛却肿着,貌似哭过。问她,她说,本来不想哭的,可是没忍住。孩子们真聪明呀,今天都特别乖。说曹灿还问她,老师,你们以后还会来吗?听他们说有空再来,就说,我觉得你们以后肯定不会再来了。如果你们想再来,那就会说,一定会再来。你们说的是有空再来,那就是不会再来,因为你们都很忙,有空很难。周宁说,曹灿这话让她特别吃惊和难过。

我笑。曹灿能说出这些话,我一点儿都不奇怪。

大英说,这些政策虽说都是好意,可时间都不长。村里人都说这是打水漂,在水上跳几下就不见了影儿。来时热乎乎,走时凉刷刷,还不如不来哩。你这话可差了。有到底比没有强,来到底比不来好。秀梅说。③大英也忙对周宁和肖睿笑道, 方才的话可不是对你们的,咱不是闲扯嘛,扯哪算哪。不要往心里去呀。

肖睿说有朋友在北京一家教育机构供职,业务之一就是带北京的孩子们去那些传统形态相对完整的乡村做拓展训练,宝水就很符合条件,且交通方便,值得力荐。如果真能促成,让两地孩子充分交流互相影响,还能给咱村增收盈利,是不是可以?大英和秀梅连声道,可以可以可以,太可以啦!

他们是第二天一早走的因不想再碰上村里人。周宁说,她在网上买了四条围巾,秀梅是红色,雪梅是白色,香梅是黄色,您是咖色。问她为什么这么选色,她笑道,她们仨都是梅,红白黄就是梅花色,雪梅姓白,秀梅姓朱,香梅姓黄,可不得这么分?您姓地,咖色是大地色。一时间,我有些愣怔。跟她们三个处了这么久,居然从不曾关注过她们的姓。寻思一下,朱秀梅,白雪梅,黄香梅,这样姓和名搭着,天然好。又立马在网上搜了下“大地色”,有词条解释说,顾名思义,即近大地之色,包括棕色、古铜色、灰色、绿色、橙色、蓝色及略带红色的一系列色系。

(节选自《宝水》,有删改)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