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 课时作业

日期: 2025-04-01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的书写讲究笔画和笔顺,如“曹”字的第三画应该是横折,“医”字的第三画应该是横。
B、 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伟大”“温暖”“奋不顾身”等,称为褒义词;“愚蠢”“丑陋”“见利忘义”等,称为贬义词。
C、 古代诗文中,“桑梓”代指家乡,“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一遍遍吹响,背上行囊再出发,向着幸福奔跑!那些藏在心底的柔软,终将支撑我们去远方!”(句中“号角”“行囊”“支撑”“远方”都是名词。)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qì)        隙(pénɡ) 帽(zhān) 祭(sì)
B、 装(jànɡ)    俐(líng)       谷(bǐ)         间(bì)
C、 伶(dīnɡ)    头(kē)        纹(zhòu)     索(sè)
D、 寒(jīn)      深(dài)         潺(chán)    姿睢(zì)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上,贺兰山一直是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融合、交流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有着重要的战略和文化价值。
B、 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空气十分重要,它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产生氧气,给炎热的夏季带来清凉。
C、 充满民族特色的“包头创梦号”全彩绘飞机飞行国内外400多条航线,将包头之美、草原之美展现给了全世界。
D、 通过对古典诗文的诵读及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艺术创作的经典美。
下面对人物描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语言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势利、尖刻。)
B、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来便又骂又偷,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
C、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作描写,写出了闰土与“我”重逢时的喜悦心情,也揭示了生活在困苦中的闰土的愁苦。)
D、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突出了杨二嫂尖酸、自私的市侩嘴脸。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来比喻杨二嫂的体形,突出了她的“瘦”。)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zhàn)    养(rú)      守(kè)       五缺土(háng)
B、 睢(zì)      逗(liáo)     发(zhèng)    占鹊巢(jiū)
C、 持(xiá)     积(zǎn)     廿年(niàn)      根深固(dì)
D、 桑(zǐ)      怒(zhēn)    作(yī)        不人事(xǐng)
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

A、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 小说有矛盾冲突,情节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C、 小说的故事性强,比其他的文学样式更感人。
D、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B、 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C、 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 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三要素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法。
B、 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D、 小说中的少年形象往往让我们难忘,如《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社戏》中的双喜和本文中的少年闰土。
选出对《故乡》主题概括不准确的一项(    )
A、 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B、 这篇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表现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悲惨现实,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可悲的隔膜,表达了作者希望下一代亲密友爱、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C、 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悲惨现实,表现了作者对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他们不奋起抗争的强烈不满。
D、 这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凋敝、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同时指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B、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C、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D、 (他)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下面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 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当时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他们不奋起抗争感到强烈不满。
C、 文中对“闰土”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如二十多年前后的闰土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等,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的体裁是小说,作者是鲁迅,选自《呐喊》。
B、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现实中的故乡相对“我”记忆中的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C、 闰土是《故乡》的线索人物,“我”是主要人物。
D、 《故乡》在人物描写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