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学习和研究的驱动力,科普科幻创作是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的良好载体和途径。当下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种类繁多,科普科幻教育需要从挖掘青少年的兴趣入手,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玩,才能有效调动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大国重器和大科学装置也需要更多的好故事,给青少年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各界应整合资源,用科普科幻为激发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赋能,汇聚科普科幻创作和国际资源,为青少年群体呈现科普科幻、科技发展双向丰富的精彩成果,鼓励他们放飞梦想,创造更多可能。
(摘编自《青少年为什么要读科幻?专家热议科普科幻教育》,“中国科普网”)
【材料二】 有人说:“科学=想知道+想知道的方法。”真正的科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背诵某个化学方程式,也不是记住某个科学事件的时刻,而是引导学生用好奇心去探索和破解想知道的知识及整个探索的过程。
科幻教育为科学教育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涵。首先,科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其探索未知的热情。科幻作品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元素,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和知识。通过阅读科幻作品,学生们可以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接触到复杂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其次,科幻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幻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想象和创新,比如寻找外星文明、超光速旅行、虫洞穿越等,这种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敢于挑战未知。
(摘编自《“颜宁之问”折射想象力缺失 科幻教育大有可为》,《科普时报》)
【材料三】 近年来,科幻书籍和电影备受家长和青少年的喜爱。首先,在科幻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新奇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系统,人们可以开飞行器飞到太空,可以穿着盔甲进行深海勘探,可以通过接收器随意进入某个世界寻宝。这些新奇的设备让青少年在阅读科幻小说的同时,获得了新知识和启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创造出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其次,科幻小说中所创造的各种新颖的物品、人物形象,都是作者从丰富的人脑模型中提取的。科幻小说鼓励我们不断地审视生活并探索未知,尝试将某个可能性或假设注入创作中,加以运用或变通。最后,在科幻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事物带来的困惑和挑战。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思维,在各种无序的、不确定的情境中,通过创新的思考和探索,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让青少年在科幻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科普时报》)
【材料四】 讲好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认同。对中国历史的认同,也意味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中就不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遇到灾难时,主人公会带着大众乘坐方舟或者飞船去逃难,而《流浪地球》中的人物却选择带着地球寻找新的家园,反映了中国人故土难离的文化情怀。
讲好科幻中的当代中国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现实的认同。对中国现实的认同就是要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产生强烈认同。《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的成功就离不开中国强大的科技制造实力。
讲好科幻中的未来中国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未来的认同。从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开始,中国科幻作家就书写了对中国未来的无限畅想。在郑文光的笔下,中国变成了全球瞩目的航天大国,开始了飞向人马座和建设火星的道路。《从地球到火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则在20世纪60年代畅想了未来的人造食物、人造太阳、电视手表、人造器官等发明,大多数构想已经在21世纪实现。
(摘编自《用科幻之光点亮青少年的爱国心》,《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