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 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 上, 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 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 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 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 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 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 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 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 然后用力 挤压, 把萝卜干挤到中间, 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 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 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 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 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 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 我明天就要回 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 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 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 “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 再捎些来, 你看看, 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 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 “我说的是您, 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 “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 那些娃想在这里上 学, 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 说:“上级的意思是, 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 现在位居 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 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 样开口, 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 老师的 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 在水里, 不让自己下来, 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 她上任的第一天起, 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 为了 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 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 更破了, 老师也苍老了许多, 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 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这里, 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 老乡看见 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 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是的, 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 带来了什么呢? 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 大家都说, 如果没有 这个教学点, 去镇里的小学拼校, 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 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 她流泪了。 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 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 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