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日期: 2025-04-02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特别是对于开元以前的陈子昂,天宝以后活跃的韦应物、刘长卿等,以及杜甫在天宝末年至大历时期的创作等,有所争议,这些创作是否应纳入盛唐时期,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

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的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王世在《艺圃撷余》中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可见,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于是,如何在唐诗史上安放杜甫的位置并评价杜甫前后期的创作,也成为探讨盛唐概念之时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材料二:

杜甫一生,有长达四十三年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天盛世”中度过的,但绝大多数杜诗尤其是代表作,又是在755年安史之乱以后的十五年里所创作的。这就不免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杜诗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他的乱世经历,而与“开天盛世”无关。实际上,一部杜诗,始终贯注着“盛唐气象”,杜甫安史之乱以后的伟大创作,既根本得益于“盛唐气象”的深远影响,更代表诗歌史上“盛唐气象”在李白之后的另一座高峰。

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尚在童稚时期,就领略到通都大邑的繁华;青年漫游,进一步饱览祖国山河的壮美;三十五岁后,他既与李白、高适等本朝第一流诗人过从,更得到从最高君主到各界名流的称扬。“忆昔开元全盛日”,这种盛世经历,是支撑杜诗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

杜甫也有高度的自信,他年轻时说自己:“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晚年还有“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的回忆,可见其自信的持久。

现存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他年轻时的《望岳》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尤其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杜甫天宝中期进入长安求仕,诗中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的内容增多了,但对于自己身为盛唐诗人胸襟气魄的书写,仍然激越震撼。《醉时歌》写自己和友人郑虔的病饮高歌,特别是“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的结尾,同样可见追步李白的盛唐精神。《兵车行》《丽人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诗,虽以忧念时局为内容,但亦可见“盛唐气象”。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踏上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前途。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逗留秦州、同谷期间的有关名作,首先表现出“盛唐气象”的风神延续。杜甫经停秦州、同州时,安史之乱仍在迁延,而西疆又开始不稳。杜甫尤其在诗中表达其激扬的战斗意志。

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出峡,在流离老病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两年。人生近暮,但杜甫仍关切四方十年的纷纷杀气,更愁望云山邈远的直北长安。杜甫太看重他生长于斯的盛唐时代,除了与其同生共死,几乎别无选择。他的《江汉》依旧有报效国家的盛唐壮心。

杜甫从来都是盛唐诗人,杜诗始终属于“盛唐气象”。中国诗史中的“盛唐气象”,伴随杜甫的永别,才真正走向终点。

(摘编自王树森《杜甫与盛唐气象论纲》)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牡丹园记(节选)

严阵

一九五三年四月,我到皖南去,经过狮子山下,遇上了雨,江南人在这种季节出门总要带把伞的,我初来,没有这个习惯。

雨不停地下,路两边新拔节的翠竹被碎雨罩着 , 绿蒙蒙的,望不到边际,初开的桃花笼在这四月的烟雨里,印出一层水润润的红芽。呵,这奇妙的春雨,它正给未来孕育着怎样的景象啊!

我正往前走,背后却传来了隐约的脚步声,回头一看,只见一把黄中透红的雨伞穿过透明的雨丝,向这边移动着。雨是迎着脸下的,那走来的人把整个的一把伞都倾斜在面前,恰好把头和半个身子都遮住了,只见到两只赤着的脚,带着两团山区特有的红泥,在石级上,一步留下一个红色的脚印。

我向走来的人打了一个招呼。不料雨伞一斜,在我面前站下的却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①她右手扶着伞柄,左手擎着几枝初开的白牡丹花,花人相映,人比花娇。身上的红褂已经被雨点打湿了,额前的短发上也挂着几颗雨珠。好像觉察到我有些犹豫似的,她忽然一声不响,转身径自走了。可是没走多远,却又回过头来望着我笑了,她一面笑着,一面把伞丢在她脚下的石板上,然后转身迈着快步登上一层层石级,朝前走去。

眼看着她走进了这紧挨路口的草房,可是等我赶到,却怎么也看不到她,屋子里只有一个老人,他对我说:“同志,把伞放下,避避雨再走不迟。”我担心雨伞找不到它的主人,忙问:“她呢?”老人稍一怔,但马上就领悟了我的意思,笑道:“你是说牡丹哪!嚷,你没见她的小蹄印子吗?”这时我才发现在后门口的山石路上清晰地留下了她那一行红色的脚印。

“老伯,听说这山上,有一株出奇的牡丹花,可是真的?”老人经我一问,脸上悠闲的神态忽然没有了,他把烟管从嘴里猛然抽出,抬起头,以深沉的目光望着门外那不停的雨,望着那在变幻的风云中时隐时现的狮子山头……

“在这狮子山上,历来就有养牡丹的。养牡丹的虽多,可是能把牡丹养奇了,就只一家,也只有过一次,这一次还是在十五六年以前。”老人叹了口气,接着说,“以往在这条冲里住着小夫妻俩,男的叫长庚,女的叫白妹,他们栽了几十棵牡丹,小夫妻俩侍弄这些牡丹比人家侍弄孩子还细心。后来,新四军起了事,组织农抗会,减租减息。长庚当了农会主席,顾了工作,就忘了家,也就靠白妹一个人了。日子过得兴旺,白妹也乐意。到新四军来的第二年,一株牡丹上有五个杈,一夜的功夫,开出了十朵大花,朵朵都比碗口大,像雪球似的,银灼灼的,香味漫遍了整整一条山冲。就在这棵牡丹开花的那夜,白妹生下了一个丫头。到第三年,牡丹还是照样开十朵大花,人们看了,没有不称奇的。花的名声传远了,白妹爱这花也爱得入了迷,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总要看上几遍,如若有一天没看,就失魂落魄似的。” ②正当老人说到这里,从那高高的狮子山头上,骤然接连划过了几道闪电,闪闪的电光割裂了半个天空。接着,雷声也就响了。老人接着说:“到了第四年,没等到牡丹开,队伍就走了,队伍一走,三鬼头就带着乡丁,把长庚捞着,逼着要他交出农会的名单,填表自首,长庚不依。三鬼头把长庚绑在树上,砍了三刀。白妹跪在他身边,哭了一夜,第二天就疯了!”老人说到这里,忽然停住。这时,一声霹雳猛不防在头顶炸开,震得小屋晃了几晃。“从那以后,白妹就有时哭,有时笑,有时一个人跑到山顶那块大青石上一声不响地坐着……从此以后,狮子山也就没有什么养牡丹的人了,那株有名的牡丹也就再没有开花。”“她的孩子呢?”我问。老人微笑着说“你看,不就是和你一路来的那头小鹿吗?”“牡丹?原来那女孩就是牡丹!”我一下子明白了。

一九五九年,也是四月,我到繁昌县来,刚落脚,县委办公室郭主任说:“明天我到狮子山检查工作,你也去吧,顺便看看那棵有名的牡丹花。”听了他的话,不由得使我回忆起一九五三年经过那里时所听到的故事。

第二天,汽车在新开的公路上奔驰。下车以后,有一块宽大的路标,上面写着“狮子山牡丹园”六个大字。原来这几年,省里为了栽种大批的药材,建立了专门的牡丹园。

到了山顶,放眼一看,可把我惊住了!整座山头全是牡丹,这时正值春风送暖,牡丹初开,红白相间,香飘万里。风过处,千姿百态,溢光流彩!远远一望,就像一片彩云罩满山头。在这千万株牡丹中间,来往着一群群十八九岁的女孩子,她们就是这所学校里的学生,正忙着为牡丹锄草追肥。在她们中间,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人,一身蓝衣,满头黑发,看到我们便笑着迎了上来。郭主任说:“这是药材学校新近聘请的技术顾问,名叫白妹。”“白妹?”“是的,白妹,你知道她的身世吗?她过去有疯病,现在好了,那株有名的牡丹花,本来枯了,经她的手一服侍,这两年又开花了。”看到她,我不禁想起牡丹。“她现在在哪里呢?”“她吗?”白妹微笑着回答说,“她从这所学校毕业以后,就到北京进修去了,大概不久就能结业的。”听着她这简单的回答,望着这花朵和彩云结成的伸向远方的长带,望着近处远处那斑斑点点的红色,不由使我想起了她那双永远不停的脚,在攀登石级时留下的那一行十分清晰的红色的脚印。②我想,不久的将来,在这脚印所到达的地方,我们可爱的祖国将又要增加多少美丽的牡丹园呵!

太阳升高了,狮子山上的花迎着阳光,阳光照着花,女孩子们的衣裙和初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片多么灿烂夺目的景象!她们终日辛勤地抚育着牡丹。她们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她们也在生根长叶,也在精心地孕育着自己那未来的花苞。

呵,祖国不正是一座美丽的牡丹园吗?

1961年6月于合肥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身古装侠客,拍摄科幻大片,变装民族服饰……近段时间以来,多地文旅局长“披挂上阵”,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经由文旅局长推介,不少景点知名度大增,带动更多文旅部门加入,也带动起了人们高涨的旅游热情。

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是极为宝贵的资源。一个个出圈视频,成为网友们了解各地的一扇窗口,对促进文旅发展①____。据统计,贺娇龙“火出圈”一年后,当地助农直播销售达1.4亿元,带动2830人直接就业;甘孜的“网红局长”刘洪所,春节假期共接待游客45.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24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6.33%和107.42%。应该说,在合力共促下,原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变得热门,“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把吸引游客的关注力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这些②____的宣传方式,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日渐丰富。零下20度穿长裙,展现的是黑龙江塔河县丰富的冰雪资源、独具一格的鄂伦春族服饰;身着白袍、舞剑下棋,是为了带领观众领略湖北随州千年银杏谷的深厚底蕴和美丽色彩;一袭红衣、雪原策马,让昭苏“天马浴河”的壮美景观③____……文旅局长们或美、或飒、或奇,生动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或许在呈现的创意、形式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空间,但他们敢于尝试的努力,也值得点赞。

各地文旅部门不是一定要在短视频上“分一杯羹”,而是应该去思考和探索更多元、更丰富的宣传、引流方式。要在宣传上推陈出新,更要在服务上与时俱进,献上好看更好吃的“旅游大餐”,让游客愿意来、愿意再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写作(6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