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卷

日期: 2025-04-19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胎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须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

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 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贮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

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醒”,使原本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5%以上即视为合格。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

理论上,对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但实际上,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楸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验的25℃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熔化。当把环境温度升高至45℃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发。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让它们能够萌发。

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作的乐趣之一——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窥探大自然的秘密。

(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

现代文阅读Ⅱ

德盛合鞋店

叶星

德盛合鞋店在县城北关,名字挺响亮的,其实就俩人儿。

师傅姓龚,山东人,大身板,不爱说话。他年轻时在京城的内联升学过徒,制鞋技艺高超,特别擅长手工缝制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圆口布鞋,连日本宪兵队山田队长都喜欢他做的鞋。

徒弟叫顺子,本地人,十七八岁的机灵后生,个头儿不小,但还没有长开,走路总爱弓着腰,像根大豆芽似的。

1936年,城北山区一带活跃的抗联队伍日渐壮大,日伪军惶恐不安。日本宪兵队为此专门从城里抽调出一批由鬼子、伪军还有警察组成的小队,天天荷枪实弹地把守在北门——这是从北边驾车进城的必经之处。

这天一早,身着便衣的山田队长便踱进了德盛合店内。阳光照在斑驳的小木桌上,照着上面摆放着的弯锥、针锥、鸭嘴钳、老虎钳、锤子等工具。身披朝晖的龚师傅正坐在小板凳上,垂首弓腰、两膝顶着高约两尺的夹板,专心致志地劈线、穿针,然后用弯锥在鞋帮底部扎出一个小圆眼,再动作熟练地用左右两根弯针从圆眼里交叉穿过,然后将麻线在针头处绕圈、盘扣,再拽线、提帮、勒紧、锤平……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眼前这个“大人物”的到来。

顺子当然看到了,但他打心眼儿里讨厌这些东洋鬼子,甚至连给他们做鞋时都要偷偷啐上几口。师傅则不然,他是个纯正的手艺人,信奉的是贴在墙上的那些祖师爷的训教——什么“亲疏一致、童叟无欺”,什么“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等等。无论是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还是引车贩浆的平头百姓,甚至这些嚣张跋扈的东洋鬼子,师傅都等同视之。用他的话讲:“来的都是客,是咱们手艺人的衣食父母。”

山田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龚师傅做鞋,仿佛在欣赏演出。就在方才,他得到消息,昨天夜里又有五辆日军的运输车遭到抗联队伍伏击,损失相当严重。运输车里是重要物资,关于运输物资的消息也一直严密封锁。这么严格的保密工作,这么严格的关卡,究竟是谁把消息传给了山里的抗联队伍?

龚师傅注意到山田的到来,但他并未搭话,只是示意顺子倒茶待客,甚至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师傅经常跟顺子讲,编鞋讲究一气呵成,尤其纳到拐弯处绝不能起身休息,否则力度就不均匀,会影响成品质量,招牌就砸了。

山田倒也不介意,他并没有喝茶,两眼仍直勾勾地盯着龚师傅干活儿。德盛合制鞋的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比方说制底,就包括切底、包签、圈边、纳底、锤底五道工序。单说纳底,“一字底”要纳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多一针不可,少一针不行,就这么讲究。纳好以后,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针脚都是一条线。龚师傅出神入化的技艺,把小鬼子给看呆了。

顺子拿出一摞纳好的鞋底,先用清水闷湿,使麻线吸足了水,然后再用锤子反复锤打。麻线经过浸湿和锤打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坚实的麻钉,这样的千层底磨损后也不易脱裂。顺子把锤好的鞋底依次放到窗口的阴凉通风处。经过两个时辰的阴干后,一双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布鞋就算做成了。或许是带着气,顺子这天锤打起鞋底来格外卖力,“乒乒乓乓”的声响响彻整个店铺。山田听出其中“送客”的意味,只好悻悻地走了。

一般来说,这些锤底的力气活儿都是顺子分内的工作。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比如像昨天下午老钟叔来,师傅才会亲自上手。老钟叔是走街串户的货郎,也是师傅在这里为数不多的老乡,又是同村,两人自然走得更近些。老钟叔每次路过德盛合鞋店,总会进来歇歇脚,讨口水喝。他这人很讲究,不是带包茶,就是扔下一盒烟,反正从不空手来。只要不忙,师傅总要陪他喝喝茶,抽根烟。有意思的是,这老哥儿俩虽关系近,但都是“闷葫芦”,经常是二人默坐,不交一语。烟一根一根抽,茶一口一口喝,直到客人起身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不过临走时,师傅总要把老钟叔脚下穿的千层底布鞋脱下来,亲自上手,锤锤底,有时还要补两针,这才显出他们之间与众不同的浓浓乡情。每逢这时,顺子便识趣地躲在一边,或忙自己手中的活儿,或帮着端茶递烟。

顺子其实并不知道,德盛合鞋店就是当年地下党设在县城的秘密情报站,寓意“得胜·和平”。八十多年后,我在翻阅县志资料时,见到一段文字,印证了这段史实。龚师傅他们当年传递情报的玄机,就在老钟叔的那双千层底圆口布鞋的鞋底上,也就是龚师傅亲手锤打过的地方……

今年清明,我在县党史办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去探访德盛合鞋店旧址。如今那里早已开发成了一家很大的菜市场,里面菜品丰富,烟火气很浓。当我们颇费周折地寻找到当年鞋店的准确方位时,蓦然发现,在一家合资企业的巨型广告牌下,摆放着两双似曾相识的老式千层底圆口布鞋,旁边还有一瓶开了盖的白酒、两根燃着的香烟……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文本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注】张君梦得,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俭,当时贬为黄州(齐安)主簿。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勤劳的山里人不敢辜负天地的馈赠,不忍浪费任何一寸土地。于是,在太行山的沟壑间,有了一块块梯田,大小不一,____。田里产麦子、谷子以及各类豆子,贫瘠的大山慢慢变得丰盈、富饶。到了收获的季节,到处都黄澄澄、金灿灿的,如同山里人脸上的笑容,饱满、明亮。

①太行山里的土层薄,不够温润,也不够肥沃,但山里人相信勤能补拙。②气温刚刚回暖,大地开始解冻,他们就奔波在田间,一次次挥锄,一趟趟担肥,为种子创造出安心孕育的温床。③仿佛感受到山里人的良苦用心,埋在土壤中的种子奋力向上生长。④在千百年来的互相配合中,山里人与种子之间早就产生了默契,并将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

山里人就像老父亲老母亲,把庄稼子女一样对待,总有操不完的心,总想为庄稼做得更多。这一切,庄稼都看在眼里。它们也不闲着,在拼命地汲取能量,让自己长得更健壮、更高大,这才有能力与暴雨搏斗,顶得住狂风的肆虐,从而在秋收时,捧出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装满家家户户的粮仓。它们喜欢看到山里人欣慰的笑容,那是对它们最好的褒奖。

《黄帝内经》有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山里人自古就懂得“食谷者生”的道理。五谷最能添养人的精神气血。五谷强健了山里人的筋骨,也滋养着山里人的灵魂,赋予他们勤劳朴实的品质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无数山里人离开后又回来,念念不忘的是山里的庄稼。山珍也好,海味也罢,山里人永远吃不厌的还是五谷杂粮。五谷的回馈又让人想到它们在田地里生长时,山里人给予的____的照顾,想到山里人手上的老茧与额头上的皱纹。

太行山里,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在生长,山里人____陪伴左右。他们彼此守护,彼此滋养,在浩瀚的天地间生生不息。

语言文字运用Ⅱ

广东省博物馆借助VR技术(虚拟现实)和交互设备,让游客置身于“南澳1号”沉船现场的虚拟场景中,“触摸”船上的文物。在2016年的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同样____,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将上下六层、深达7.5米的墓葬尽收眼底。

科技不仅改变了展品的呈现形式,____。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沙博物馆的智慧导览“三件套”:用互动触摸屏看观展路线、用智慧笔获取文物信息、用导览手机听语音讲解,观众也因此享受到更加便捷、智能、有人情味的用户体验。

此外,____也是博物馆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黑科技”在这一方面的加持更是“不得了”。得益于人工智能辅助拼接技术和纳米材料的使用,碎如“乱码”的唐代《玄武图》壁画得以修复如初;利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失传上千年的《齐论》终被读懂;经过X射线成像仪器和荧光光谱仪的“全身检查”,圆明园马首铜像的许多秘密被首次揭晓……

①炫技只是手段,人文就是目的。诚然,科技让国宝文物“会说话”,②但具体的讲述内容还要基于博物馆对文物展品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进行发掘整理。③虽然科技手段和设备在博物馆的应用使得展陈手段更加多元和丰富,④没有吸引人的内容,再炫酷的技术最终仍是“差点意思”。科技手段与人文内涵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是博物馆对科技手段有效的应用。⑤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博物馆内还将继续表演一幕幕“博物馆奇妙夜”。

写作(6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