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

作者UID:7862780
日期: 2024-10-22
期中考试
积累(21分)
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茶经》第一次系统性地总结了唐及唐以前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书中内容涵盖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茶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品饮艺术等,让茶文化上升到一个全新阶段。

在《茶经˙一之源)中,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以药用、食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大众网”2023.3.5)

【材料二】

隋唐以后茶饮更为普及,上至皇室,下至百姓,无不爱茶,品茶论茶也成为一时风尚。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多不用泡,而是煎煮。饮茶时,先将茶饼碾碎成茶末,起锅煮水并时刻留意水沸的程度,一沸时“调之以盐味”,二沸盛出一碗水将茶末投放到锅中煎煮,再沸时将之前盛出的水倒回锅内“育其华”。

宋元时期延续了用唐代以茶末制茶的传统,茶臼等形象在宋元诗歌、壁画中屡见不鲜。待明清煮茶之法兴起后,茶叶不再需要研磨饮用,茶臼便慢慢退场。不过,今天很多地方还保留了擂茶的

传统,在擂茶的工具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茶臼的身影。

更为常见的研茶工具当属茶碾。《茶经˙四之器》中说“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近来考古还发现了不少陶瓷质茶碾,可见有唐一代茶道兴盛,以陶瓷、木石为材质的茶碾更便于使用和传播。

中国人爱茶,爱其清雅甘醇的品性、爱其余韵悠长的回味,还有理藏心底念念不忘的家的味道,正如林语堂先生曾经写道:“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2023.3.3)

【材料三】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的建议围绕“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展开。

“茶叶出口,文化先行。”谈及做深茶文化,做强茶品牌,石濡菲建议,一方面,加强中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茶园建设与生态乡村、健康养生及文化和旅游建设相结合,打造茶文旅景点,形成一批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基地。石濡菲认为,提升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可以在充分阐释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的内涵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重点瞄准华人华侨较多的东盟区域。同时,要用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各种平台,加大海外推广,推动符合国际健康趋势的茶叶品牌建设。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23.3.7)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中学时代

季羡林

①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12岁。当时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赫赫有名,为众人艳羡追逐的地方,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敢报考正谊中学,这所学校绰号不佳:“破正谊”,与“烂育英”相映成双。

②破正谊确实有点“破”,首先是教员水平不高。有一个教生物的教员把“玫瑰”读为jiukuai,可见一斑。但也并非全破。校长鞠思敏先生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气节,远近传扬。他生活极为俭朴,布衣粗食,不改其乐。他立下了一条规定:每周一早晨上课前,召集全校学生,集合在操场上,听他讲话。他讲的都是为人处世、爱国爱乡的大道理,从不间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会有良好的影响。

③我从小学到初中,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甲等第一名,大概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间。我也根本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到了正谊以后,此地的环境更给我提供了最佳游乐的场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内清溪流贯,绿树成荫;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边荷塘星罗棋布,芦苇青翠茂密;水中多鱼虾、青蛙,正是我戏乐的天堂。我家住南城,中午不回家吃饭,家里穷,每天只给铜板数枚,做午餐费。我以一个铜板买锅饼一块,一个铜板买一碗炸丸子或豆腐脑,站在担旁,仓促食之,然后奔到校后湖滨去钓虾,钓青蛙。虾是齐白石笔下的那一种,有两个长夹,但虾是水族的蠢材,我只需用苇秆挑逗,虾就张开一只夹,把苇秆夹住,任我将它提出水面,决不放松。钓青蛙也极容易,只需把做衣服用的针敲弯,抓一只苍蝇,穿在上面,向着蹲坐在荷叶上的青蛙,来回抖动,青蛙食性一起,跳起来猛吞针上的苍蝇,立即被我生擒活捉。我沉湎于这种游戏,其乐融融。至于考个甲等乙等,则于我如浮云了。

④但是,叔父对我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正谊有一位教高年级国文的教员,姓徐,对古文很有造诣。他在课余办了一个讲习班,专讲《左传》《战国策》《史记》一类的古籍,每月收几块钱的学费,学习时间是在下午4点下课以后。叔父要我也报了名。每天正课完毕以后,再上一两个小时的课,学习上面说的那一些古代典籍,现在已经记不清楚,究竟学习了多长的时间,好像时间不是太长。有多少收获,也说不清楚了。

⑤就这样,虽然我自己在学习上并不勤奋,然而,为环境所迫,反正是够忙的。每天从学校回到家中,匆匆吃过晚饭,又赶回城里学英文。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精力旺盛到超过需要。在一天奔波之余,每天晚9点下课后,还不赶紧回家,而是在灯火通明的十里长街上,看看商店的橱窗,慢腾腾地走回家。虽然囊中无钱,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过一过眼瘾,饱一饱眼福。

⑥叔父显然认为,这样对我的学习压力还不够大,必须再加点码。他亲自为我选了一些古文,讲宋明理学的居多,亲手用毛笔正楷抄成一本书,名之曰《课侄选文》,有空闲时,亲口给我讲授。他坐,我站,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要说我真感兴趣,那是谎话。这些文章对我来说,远远比不上叔父称之为“闲书”的那一批《彭公案》《济公传》等等有趣。我往往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偷看这些书。

⑦我在正谊中学读了两年半书就毕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从来不想争上游,实际上却从未沦为下游。最后离开了我的大虾和青蛙,我毕业了。

⑧告别了我青少年时期的一个值得怀念的阶段,我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当年我15岁,时间是1926年。

(选文有删改)

综合(10分)
写作(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