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四天
第七天
第十天
冷水口细菌数(个)
34
560
935
1220
热水口细菌数(个)
15
3
25
46
①研究阳光形成的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的关系
②用光线来表示光的直线传播
③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活动中,用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
④探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空气、水分的关系
(1)图1中,[A]是,[B]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2)人的受精场所是图2中的[ ],胚胎发育主要场所是。
(3)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1)图中的酵母菌属于(选填“原核”或“真核”)生物,通过进行繁殖。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于发面和酿造酒、醋等。
(2)食物腐败通常由微生物滋生引起,请列举一种生活中保存食物的方法:。
(1)图一中的花要能结出果实,必须要经历传粉和两个过程。
(2)图二是菜豆种子,它是由图一中的[4]发育而来的。
(3)胚是玉米新植株的幼体,它由图三中的(填数字)组成。
(1)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填序号)
(2)通过比较②和④种子萌发情况,小科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结论不科学的原因是;
(3)小科爸爸播下豌豆种子后,连续几天降雨导致豌豆地完全浸没在水中,造成出芽率低,原因主要是: 。
入射角
0
30
45
60
反射角
折射角
11
22.1
35.4
40.9
(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的大小为度;
(3)小金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规律作出推测:若将激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时,折射光线会消失。小金的推测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端(选填“A”或“B”);
(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上表所示,则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像距
4.0
6.0
8.0
像的高度
2.0
3.0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
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
次数
1
2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1)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操作及预测现象是:;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A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的特点。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3)当蜡烛因燃烧而逐渐变短时,如果要保证像仍能成在原来的位置,光屏应(填“向上移”或“向下移”);
(4)实验时,突然飞来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则光屏上的像
A.苍蝇放大的像 B.苍蝇缩小的像
C.蜡烛的像一部分没了 D.整支蜡烛的像,稍微变暗了些
(1)图甲是家蚕的发育过程,它比蝗虫的发育过程多了期。
(2)图乙所示胎儿发育成熟后,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
(3)图丙是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它的生命起点是,其幼体是蝌蚪,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随着发育的进行,蝌蚪发育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蛙。
(1)【学习】制作模型前,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物距(u),像距(v)应该满足 , 胶片上成的像的特点是。
(2)【制作】小组同学利用A4卡纸、半透明纸和凸透镜制作出简易相机模型,组内同学进行测试时,发现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有时模糊,请你指出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是。
(3)【制作】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设计的量规,将表格补充完整。
自制照相机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完善
①能调节像距,成像清晰
②不能调节像距,成像清晰
③
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能成像
结构较完整,能成像
结构不完整,不能成像
外形美观有
固定的外形,且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较美观
无固定的外形,不美观
(4)【改进】小组同学根据“功能完善”评价指标,认为照相机模型存在功能上的缺陷,组内同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1)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玻璃板P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另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选填“前”或“后”)观察蜡烛的像;
(3)下列关于蜡烛的像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选项是。(可多选)
A.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同
B.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相同
C.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不同
D.若在P、B间放一块纸板,仍可以看到像
E.把玻璃板P水平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像也向右平移一段距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
(3)了解了小金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金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金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的原因;
(4)小金还利用三棱镜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得到红上紫下的彩色光带。为什么是红上紫下而不是紫上红下排列?小金经过思考,发现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选填“红光”或“紫光”)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