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浣东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题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5-01-02
期中考试
积累与运用。(15分)
名著阅读(6分)
传记阅读。(15分)
阅读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张玮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陈景润的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前后一共生了12个孩子,只活下来六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陈景润从小就不是一个太受关注的孩子,在家中如此,在学校里也是如此——因为从小瘦弱多病,他在学校里还总是受欺负,但从不吭声求饶。13岁那年,陈景润的生母因病去世,父亲续了弦,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更加内向。从初中开始,陈景润就明显更喜欢数理化,尤其喜欢上高中的数学课。高中毕业后,陈景润顺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大学生。

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数学老师,按理是他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这个岗位却难倒了他:他生性内向,不擅长表达,一开口又是福建家乡话,学生们都表示听不懂。结果越急越慌,越慌越急,身体本来就不好的陈景润在中学当了一年教师,住了六次医院,动了三次手术。

尽管学校后来为了照顾陈景润,给他提供了一个只批改作业的岗位,但他还是无法适应。一年之后,学校无奈和陈景润解除了聘用合同。

1954年,确实不胜任教师岗位的陈景润回到了福州,利用微薄的积蓄摆了一个书摊,他自己已经想好了:大不了一辈子摆书摊,能吃饱就行,其他时间都用来自学数学。

但正是这个是时候,陈景润的母校厦门大学又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并根据他的性格特点把他分配到了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成为图书管理员后的陈景润倒果然“如鱼得水”,每天沉浸在书堆里。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看华罗庚写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并完成了自己的论文《他利问题》。他还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提出《堆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有几处地方似乎还可以改进。

那一年,陈景润23岁。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应该就会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埋首看一辈子书,做一辈子研究。但他的那封信,却在1957年意外换来了一纸调令:选调陈景润同志前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征调陈景润的,正是当时担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

1957年,只有24岁的陈景润走出了图书馆的狭小天地,来到了当时全中国最顶尖数学高手云集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

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房间很小,连桌子都放不下,他把被褥掀开,用床板当写字台。【A】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但陈景润却很快乐,因为这里的数论研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也让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来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分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B】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此后,陈景润的大部分时间就开始和医院打交道。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删改)

新闻阅读。(9分)
阅读

孙颖莎、王曼昱,一场决赛中的两位胜利者

中国新闻网2024年06月04日

  在3日晚结束的2024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重庆冠军赛女单决赛上,孙颖莎以4:3击败队友王曼昱。比赛结束后观众为两人的全力一战起立鼓掌。

  国乒的队内对抗的水平之高人尽皆知。在进入决赛前,头号种子孙颖莎仅在队友陈梦身上丢掉两局,其余比赛全部零封对手。王曼昱则被队友陈幸同拿到两局,其他比赛同样实现零封。对国乒这支队伍而言,会师决赛的两人已经完成了赛前目标,抛下包袱的两人只需为冠军而战。

  3日的重庆冠军赛是双方今年第三次在单打决赛中碰面。尽管决赛是7局4胜制,双方首局提速让比赛仿佛进入了决胜局节奏。

  随着比赛进行,双方每个回合的多拍相持速度越来越快,出现“神仙球”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场观众最初还会为双方的拉锯喝彩,但精彩场面应接不暇,人们逐渐忘记欢呼。

  当比赛进入后半段,高强度的对抗让两人状态均有下降,开始出现失误。关键分上回球出界后,孙颖莎皱眉摇头,用手指敲击太阳穴;未能抓住反击机会时,王曼昱用双手撑于膝盖之上,弯腰数秒调节呼吸。

  双方的激烈对抗仿佛要再现4月澳门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女单决赛场面。彼时两人战至第七局(决胜局)9平,最后关头孙颖莎用两次主动进攻突破了对手防御,方才决出胜负。

  戏剧性的是,两人本次交手同样进入了第七局,比分又一次来到9平。关键时刻,孙颖莎再次主动在正手发动进攻,连取2分,比分最终定格在11:9。孙颖莎在重庆捧起了本赛季第四座单打冠军奖杯。

  赛后孙颖莎主动提到了澳门单打世界杯。她说,本场比赛和世界杯决赛相似,比赛的上下起伏、两人的发挥、最后的局分都一模一样。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这就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我们两个做到了每一分都全力以赴,我觉得这场比赛没有失败者,我们都是胜利者。”孙颖莎说。(完)

(中新网记者 郝凌宇)

古诗文阅读。(15分)
写作。(4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