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潮州市松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7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人画的最初由来可追溯到汉朝,蔡邕、张衡是东汉时期的重要画家,虽没有画作流传至今,但其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有记载,如张衡的《巴潭兽》、蔡邕的《小列女图》至唐代还能见到。魏晋南北朝的姚最、宗炳提出的绘画自娱主张,被历代文士奉为宗旨。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文人画创始者,是唐代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王维开创了水墨画先河,使唐朝的绘画呈现出青绿与水墨两种画并存的局面。王维是典型的文人画家,他以诗入画,自创的泼墨技法,用水墨代替青绿的渲染,大大发展了水墨意境,营造出抒情简淡的氛围,对后世影响极大,为文人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末的董其昌就极为推崇王维,称他为“南宗之祖”。

绘画艺术发展到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文人画也在这片时代土壤中深深扎根。文人画家将绘画看成是全面修养的展现,因此,绘画成为他们风雅生活与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的绘画“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的主张,体现出在艺术功能上不同于以前绘画为统治者教化民众服务的特点。此时的文人画,题材以墨梅、兰、竹、菊,花卉及山水树石为主,反对过分拘泥于形式的描绘,追求主观情绪趣味的表现,追求并达到一种宁静平淡、天真清新的风格。

元代赵孟頫提出了“书画同源,绘画贵有古意”的理念,主张以书法用笔入画,更加丰富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元代中期出现的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重视笔墨,主张少用色彩或稍淡色渲染,追求画中有诗意的表现,其画作多出现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局面,用来抒情寄兴和托物言志。元四家的绘画理念与技法影响了明清整整两个时代,不管是明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还是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及其他众多的追随者们……

文人画是区别于宫廷职业画家、民间画工的另一种绘画体系,它不同于富贵妍丽、工致严谨的院体画,也不同于带有明显市井气息的民间绘画艺术,它对画家本身要求较高,画家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要能够做到兴之所至、信笔拈来,作品格调高雅。这样一来,参与者只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属于偏上层人士、影响力较大,因此主导了宋以后的绘画主流倾向。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整个绘画体系,也在笔墨语言、技法、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尽管如此,文人画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水墨人物画来说,有着诸多不利影响。首先,士大夫阶层的身份优越感,让他们看不起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董其昌公开提出的“南北宗论”主张,完全排挤和贬低文人画之外的其他绘画,因而制约了其他绘画门类的发展。其次,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因受所处动荡时代的影响,画面中流露出伤感的情绪;其过于强调避世性而远离生活气息,也与绘画应表现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倾向相悖。再次,文人画标榜士气逸品,强调风骨,提出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把人品和学问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艺术主体的关注。最后,“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不管倪瓒说这番话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追随他的人都将其当作至理名言坚决贯彻执行下去。一旦美学观念有了偏颇,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摘编自何宛竹《“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对于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影响及反思》)

材料二:

在中国绘画中,首先提出“逸笔”概念者为南北朝时期的谢赫,他点评毛慧远作品“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元代倪瓒的竹石更是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闻名。逸笔画反对“历历俱足,甚谨甚细”的画法,强调自由抒发,重“写”而不重“描”,以笔简意赅、出于自然为追求。

逸由气生成,故“逸气”指人超逸的精神气度,也指气韵生动的作品。所谓逸笔山水画,要求作品中形、神、意、韵四者俱备,而且自然天成,它虽基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却又超越于这种形式,在有限的形象之外有一种奇逸之气。

从绘画形式进行区分,“工”和“逸”是画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如工笔重彩山水画,它以金碧辉煌的青绿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逸笔山水画强调的是笔墨情趣和意境、意象、意趣等,即作品中的逸气、逸致、逸势。与写意山水画相比,逸笔山水画更侧重于笔墨的运用,“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逸”,它寓主观于客观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水的精神特征。而水墨画,是始自五代画家荆浩提出的“水墨晕章”命名的。所以,逸笔山水画能够兼具写意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两者之特质。

鲁迅先生曾用“逸笔如春”一词形容文艺创作的气象。当代的中国逸笔山水画在不断扬弃、创新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它不断吸收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构成元素,涌现出许多优秀画家。中国逸笔山水画既是传统审美观在当代的回归,也是快节奏时代画家的艺术取向。当代逸笔山水画创作并非过去的写意山水画或水墨山水画所能包容的,其韵致既要赋物于形又有超越于形的束缚,它包含着气韵生动的用笔和水墨晕章的写意性。因此,逸笔山水画可以从理论和创作上脱离“写意”和“水墨”的既定范畴,使中国当代的山水画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浅谈“逸笔”山水画的绘画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泰格特 (澳大利亚)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侯曰:“严刑明赏,足以胜敌乎?”

吴子曰:“严明之事,非所恃也。发号布令,而民乐闻;兴师动众,而民乐战;交兵接刃,而民安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致之奈何?”

对曰:“君举有功而进之飨,无功而厉之。”

于是武侯设坐庙庭,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有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飨毕而出,乃又班赐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庙门之外,亦以功为差数,唯无功者不得耳。死事之家,岁使使者劳赐其父母。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介胄不待吏令奋击之者以万数。吴子曰:“臣闻之,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其可乎?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以率讨之,固难当矣。”

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以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节选自《群书治要》)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

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败。臣按《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节选自《唐李问对》)

【注】①武侯: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魏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②吴子: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魏武侯时期任西河郡守。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④靖:李靖,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著有《卫公兵法》等。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拥抱、握手等身体接触行为都会促进个体体内催产素的释放,催产素又被称为拥抱激素,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当一个人去爱和感受到被爱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体内分泌催产素的感觉。①这种激素具有促进社交、让人愉悦。②它会引发我们的同理心,③让我们渴望亲密接触,④并且更愿意关爱他人。⑤人与人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是靠催产素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另外,拥抱时体内的皮质醇会马上降低。皮质醇是人体内肾上腺皮质释放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又称为压力荷尔蒙。我们可以理解为皮质醇就是“鸡血”般的激素,是精神刺激、压力情绪背后的罪魁祸首。科学研究表明,童年时代身体接触的多少与长大后的身心健康    A    。拥抱会促进触碰双方的血液循环,可以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使人获得放松和安全感,同时能减轻孤独感。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来说,拥抱也发挥着     B     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甲),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为的孩子健康得多。

中国人的习惯里是很少拥抱的,即使与家人之间也很少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了“肌肤饥渴”。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一些孩子在小时候极少得到母亲拥抱、亲昵,长大后会形成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有的是对身体接触的渴望:渴望被抱紧,被爱抚,甚至被摸一下头或者头发。而另外一些人则喜欢抱着被子、枕头或者毛茸茸的玩具。他们往往感觉到孤单、不被爱、自卑,容易与人产生隔阂。而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能充分享受到母亲的亲密接触,就不会形成“肌肤饥渴”,而会对所获得的爱感到满足,这对培养日后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关爱别人的能力,(乙)。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