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阶段检测试卷

日期: 2025-04-08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典籍的收藏保存,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早在周朝时,由朝廷设立的守藏室就保存着历算、预测、谋略等方面的典籍,可谓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史料显示,老子 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类似后来的图书管理员。秦朝收藏各类典籍的地方被称为“石室金匮”。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

位于西安未央区的著名古迹天禄阁是汉朝廷御用收藏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兼具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西汉学者刘向 就曾在这里编校图书,搜集先秦典籍,为保存先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战国策》一书就是在这里辑录完成的。

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据记载,当时的弘文馆有藏书二十余万卷,并有校书郎负责校理图 籍,勘正错谬。宋代的崇文院是中央藏书之所,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了《崇文总目》。此外,崇文院还主持编纂了四部丛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厥功至伟。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积极学习汉文化。元文宗图帖睦尔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曾在京师创建奎章阁,以收藏各类经史图书。他还组织人员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元代典籍。遗憾的是,这部图书已经散佚。

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明朝时,一批饱学之士曾在此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 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清廷组织人员在此编修的《四库全书》也颇为有名。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 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因此有“四库七阁”之说。

除了朝廷建造的藏书设施,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比如宁波范氏“天一阁”、苏州顾氏“过云楼”等,它们在保存 中华典籍方面也功不可没。

(取材于《海南日报》)

材料二

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四馆分别选址北京燕山、西 安秦岭圭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保藏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2021年全国两会把国 家版本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重要内容,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版本”一词起源于宋代。此后,“版本”的内涵不断演变、丰富。版本,最初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后来又指同一类事物在不 同介质上的体现形态,现在,古今中外一切载有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版本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沉淀。版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反映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也推动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我们对历史上文化 盛世的认识,往往是从那个时代的典籍和版本入手的。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建设国家版本馆,彰显了新时代的国力昌盛,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景。

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一 总三分”四馆共同构建了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各馆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中央总馆是国家版本 资源总库,加挂副牌“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将牵头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职能。三个分馆是中央总馆的异地灾备中心和  区域性版本资源聚集中心。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就是着眼于中华版本的永久安全保藏。

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中央总馆, 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 精品版本等。从陶石兽骨到金属竹木,从实物的纸张到虚拟的数字,版本的载体千变万化、缤纷多样,它们承载着知识与思想,延续着古老的文明。

版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首先要注重研究中国版本对世界的影响,包括传播途径、历史演变、交融作用等。同时还 要研究世界版本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国外各类版本的传入、借鉴、吸纳、融合。国家版本馆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又一扇文 化之窗,从版本文化的独特视角,着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从而广泛宣介中 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取材于《光明日报》)

材料三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燕山脚下,青山怀抱间, 一组中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上,典雅瑰玮。这里是中国国家版本馆 中央总馆,落成一年有余,1600余万册(件)版本资源入藏这座国家级文化殿堂,依托现代科技力量,浩瀚中华文明基因得以保护、赓续。

国家版本馆系列展览的序厅——文兴楼内,“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3个专题展览率先亮相,分别展示新石器时代至 近现代的版本工艺、中国邮票和中国历代货币的发展变迁,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展厅里,每一件展品 的来头都不小。其中一册西夏时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 件文物。它是西夏文字、吐蕃文化和中原印刷术三种文化完美结合的载体。    

步入主建筑文华堂,中央挑空两层高13米、面积1350平方米的国家书房让人眼前一亮——仰观穹顶,取自宋代石刻天文图的 满天星宿点缀其中,寓意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环视四周,15组书柜、3万余册古今经典汇成文山字海,彰显厚重文化 底蕴。

围绕国家书房,基本陈列"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和“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以陶器、甲骨、青铜、简牍、丝帛、纸张等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印记贯穿展线,其中不乏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青铜器——何尊,宋人书、宋人刻、宋人拓的孤本《西楼苏帖》,唯——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等重磅文物。泱泱中华文化,在亘古岁月中薪火相传。专 题展览“版本琳琅——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里,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前4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深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多语种《红楼梦》绘画本等,铭刻岁月印记、富有时代特色,展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繁荣 景象。挖掘版本文化内涵,推动版本文化交流,开拓版本学术视野,不断铸造和提升版本事业的发展平台,是社会对国家版本馆的期待。

登上建筑群的制高点——国家版本馆的核心建筑文瀚阁,主题展览“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汇集 2000余件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仅《共产党宣言》就有来自全球各语种的300多个不同版本。阁内文瀚厅,集中 陈列展示珍贵古籍出版物,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原大仿真影印本、古籍影印本和原雕版刷印 本。版本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国家版本馆是贯通古今版本的文化长廊。

目前,总馆已入藏版本1600余万册(件),加上三个分馆,入藏版本已超过2500万册(件)。这是全国近900家收藏单位、580余 家图书出版社、1万余家报刊社及无数民间藏家共襄盛举的成果。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重要的是让这些中华文明“金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传之后世。国家版本馆兰台洞库内,昔 日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的《四库全书》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首次同台合璧。天然山体开凿改造的洞库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

(取材于《北京日报》)

本大题共6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霍去病奋于骄童,无向不 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 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以知其为晓兵矣。

或曰,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 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 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 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 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

“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1】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 破秦军。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

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 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   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

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取材于《何博士备论》)

注释:【1】先零:古代羌人部落,曾与匈奴联合侵汉。

本大题共2题,共6分。

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山湖琴韵

①常熟有山,有湖。山是虞山,湖是尚湖。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着蓝天白云。有飞 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坐在湖畔看虞山,一脉青影,在云天间起伏,山虽不高,却使这江南水乡的地  平线变得和湖岸一样柔曼曲折。虞山投影在湖波中,晃动着一片墨绿的光影,使原本清澈的湖水显得深不可测。

②曾经有一位智者在这里垂钓,尚湖因此得名。智者是传说中三千年前的姜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远古时代的 姜子牙是否在这里隐居钓鱼,现代人无法考证。对这样的传说,我宁信其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能将姜子牙飘然不群的 身影和这样秀美的湖山叠映,可以让现代人的想象之翼直飞九天云霄。脑海中出现姜子牙垂钓的形象时,耳畔有一缕清音飘 过。那是古琴的韵律,是激越灵动的《流水》,是清静悠扬的《平沙落雁》,是深情缥缈的《忆故人》。姜子牙的时代,古 琴大概已经有了雏形,像他这样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应该会弹琴。也许那时没有这些曲子,但一定有其他更清幽淡远的韵 律。姜子牙垂钓时,耳畔应有琴声。

③如果说,三千年前姜太公的传说太古远,无法考证,那么,一千五百年之后,常熟的另一位先贤,就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 脚印。他是孔子的弟子言偃。据说,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言偃是唯一的江南人。他早年在鲁国做官,中年在中原弘儒传道, 晚年回到故乡,在虞山脚下躬耕讲学,传播礼乐。听言偃讲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尚湖侧畔的言子讲堂,是当时人们心目 中江南的最高学府,然而要听一次言子的讲学,并不容易。归隐故里的言偃,应是历尽了人世沧桑,他喜欢一个人看山赏

水,抚琴独吟,沉醉在虞山与尚湖之间。湖山如有记忆,应记得这位哲人飘然的身影,也应记得湖山间的古调琴韵。    

④在尚湖畔散步时,我还会想起唐代书法家张旭,常熟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这位“草圣”,常常醉酒而书,手中的毛笔如有 神助,把汉字写成了前无古人的艺术品。我年轻时曾迷恋过张旭书法,看他的《千字文》《古诗四帖》《心经碑》和《肚痛 帖》,觉得是神人之作,笔墨线条在变化无穷中挥洒出酣畅淋漓的气韵,那种天马行空般狂放不羁的风格,今人难以摹仿。张旭的草书,像什么?像风中行云,像山间奔泉,像急风暴雨在天地间喧哗…我一直无法用恰当的文字形容,直到在常熟 听古琴时,才恍然有所悟:他的草书中,有古琴的神韵。我不知道张旭当年是否喜欢弹古琴,然而他的笔墨和古琴的韵律, 似有一种无法用言语道明的内在契合。

⑤说到张旭,当然还会想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黄公望也是常熟人,他的水墨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传说黄 公望善弹古琴,作画前,常常先面对湖山抚琴歌吟,弹到动情处,弃琴执墨,挥毫成画,山水烟霞,满纸生辉。黄公望绘画 所用颜料,多用虞山石研磨而成。黄公望的山水画中,不仅有虞山尚湖的绚烂灵秀,也有斑斓起伏的琴韵。

⑥在虞山和尚湖之间处处联想到古琴,并不是牵强附会。在明代,这里出现了一位古琴高手,名叫严天池,他创立了虞山琴 派,将中国的古琴艺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虞山琴派的影响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常熟,成为中国古琴艺术史上的一个 制高点。严天池出身名门,父亲是当朝重臣。但这位“高干子弟”不爱当官,只喜欢弹琴读书。他一生为古琴做了影响深远的 几件大事:组织“琴川社”,创立了虞山琴派;编定《松弦馆琴谱》。“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被誉为“古音正宗”,严天池因对古琴艺术的开拓和贡献,被比作“古文中之韩昌黎、岐黄中之张仲景”。在严天池之后,虞山琴派一直在常熟绵延不 断。明末清初这里又出现民间古琴大师徐青山,当时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而到现代,又诞生了学者型的古琴高手吴景略, 使虞山琴派峰回路转,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

⑦我在常熟两次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本以为能在这里看到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但是没有。馆中只有图片和文字,没 有和严天池有关的实物。然而,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如低吟,如倾诉,拨人心弦,把听者引入幽远的遐想。在琴声 中,我想起了严天池的一些轶事。严天池不喜欢做官,但中年之后到福建邵武做过知府,上任前,他到当地的城隍庙里发誓:“必不携邵武一钱归!”为官三年,洁身自好,绝不收受贿赂。三年后,严天池辞官回家,船出城门时,他把积攒的薪俸  银子悉数交给了送行者,当地人不受,他说:“我来的时候向城隍神发过誓,绝不带邵武一钱归,这些银子,留下来修治桥梁吧!”严天池的清廉正直和散淡超然,多少和他对古琴的痴迷有关。

⑧走出古琴馆,耳畔琴音飘绕,回望天边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张巨大的古琴,横卧在江南大地。

(取材于赵丽宏的同名作品)

本大题共3题,共65分。

写作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