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9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本大题共10小题,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学世界里,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西方美学常常将目光聚焦于审美经验、感性、感情以及快感等层面。例如,西方绘画艺术研究,对色彩如何刺激视觉感官产生快感,以及光影效果如何唤起感性体验等方面有着深入的剖析。而中国美学的核心关注点则在于对生命本质的体悟。像孔子面对滔滔江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其中便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深刻美学体悟.体现出中国美学对生命深度思考的特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美学逐步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范畴体系,集中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美学以“美”“艺术”为核心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道”。用于描绘审美对象的范畴最初为“象”,随后发展为“意象”“意境”;描述审美经验的范畴起初是“兴”,后来演变为“感兴”。

中国传统美学已经超越了对艺术品本身界定的范畴,将重点归结为如何实现艺术化地生存,也就是人生的艺术化。西方流行的“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中国美学语境中表现得并不纯粹,因为中国美学始终将艺术与人生境界紧密相连,艺术是实现人生升华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强调的“仁”“礼”等观念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推崇的沉郁风格在诸多文学、绘画作品中得以体现;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等理念则促使艺术作品呈现出飘逸的风格。佛学自传入中国后,历经魏晋至唐的漫长岁月逐渐实现中国化,形成了纯正的中国禅宗思想。禅宗思想强调的空灵境界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空灵风格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审美追求,艺术作品风格更加多元。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共同塑造了中国美学丰富的内涵。

(取材于彭锋、余开亮、刘纪刚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西方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开启了现代化征程。此进高二语文 第1页(共10页)程中,中国美学先是全面接纳西方现代美学观念 像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便体现了这一特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美学开始积极探寻自身的文化根源,踏上研究传统美学的道路。

近年来,中国美学研究成果斐然。在方法论层面,美学范畴研究成绩卓著,数量众多,思维深度显著提升,促使中国美学研究迈入理论自觉的新阶段 中国美学拥有独特的范畴体系,这些范畴以单个词呈现,例如,味、势、意象、形神、虚实、冲淡等。许多范畴围绕核心不断拓展,衍生出更为具体、精准的新范畴,进一步丰富了元范畴的内涵。例如,“象”衍生出“意象”“气象”“境象”等;“韵”拓展出“气韵”“风韵”“神韵”“逸韵”等。这一独特体系在思维与话语方式等方面,彰显出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显著差异。

与此同时,羑学命题研究也取得一定成就。与范畴相比,命题是更为复杂深刻、用于表达思想观念的短语,如虚实结合、文以载道等。多数美学命题基于美学范畴发展而来,以“虚实”范畴为例,它衍生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等命题。从语言表述看,传统美学命题有直述式,如“诗言志”“文从字顺”;也有象喻式,如“鸢飞鱼跃”“成竹在胸”。美学命题注重意向性,传达主体的取向,许多命题代表着思想家、文艺家美学观念的核心,如嵇康的“声无哀乐”、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相较于美学范畴,美学命题能揭示更完整系统的美学观念,蕴含范畴无法充分表达的美学意蕴。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源中,大量美学命题经过历代艺术家和理论家运用、整合与熔炼,在原典语境中凸显,于审美意识史中确定内涵,在美学思想传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前,中国美学研究以美学范畴研究为主,但范式转换视角下重视美学命题研究,有望突破研究同质化现状。这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美学的深厚内涵,也将为美学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使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之林中绽放独特光彩。

(取材于吴建民、张晶、朱志荣等的相关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 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䍐芷【1】 , 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2】 , 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3】 , 所以养信【4】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5】 , 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恶治? 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取材于《荀子·礼论》)
注释:【1】翠芷:香草。【2】错衡:指涂金的横木。【3】斿:旗上的飘带。【4】信:通 , 指神气。【5】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卧着的犀牛、蹲着的虎、蛟鱼皮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画了龙的车耳,以上都是君主车上各部分的装饰。

古代诗文阅读

古诗词默写

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香椿注

①在海外生活,很多日常琐细都可以勾动你的乡思,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比香椿更带乡土气息而弥足珍贵的了。我本南方人,香椿的滋味是到了北方做事时才开始品尝领略的。那时就知道,此乃掐着时辰节气稍纵即逝的稀罕美味。美国好像只长“臭椿”,不长香椿。客居这些年,常看妻子为香椿魂牵梦绕,我这个“北方女婿”真是“心有戚戚焉”——少一种嗜味就少一种牵挂,都说:香椿之香味,植于深土深根,得之日月精华,闻之尝之可以令嗜者“不知肉味”,我无论如何体会不出来。——可是,神了吧? 那天,顺路看望完张充和先生,正要出门,老人笑盈盈递过来一个塑料袋子,打开一瞧——天哪,一大捧香椿芽苗! 嫩红的芽根还滴着汁液,袅散着阵阵香气。——这不是做梦吧? 这可是在此地寸芽尺金的香椿哪! 看我这一副古怪表情,张先生笑笑,把我引到后院,手一指,又把我惊了一个踉跄:阳光下的草坪边,茂盛长着一小片齐人高的香椿林!

②不经意就撞进了一座金山银山。这段香椿奇遇引发的感觉,其实就是我每一回面对张充和先生的感觉。

③张充和,出于敬重,大家都唤她“张先生”。稍稍熟悉民国掌故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连缀着许多歌哭故事的名字,更仿佛是一个从古画绫缎上走下来的名字。她是已故耶鲁东亚系名教授傅汉斯的夫人。因为张兆和是她的亲姐姐,她的名字常常会跟沈从文联系在一起。她是陈寅恪、金岳霖、胡适之等一代宗师的好友兼诗友。她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颇有造诣,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一九四三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出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三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部在即将落成的仿苏州园林“明轩”,举行盛大的唱曲会,映着泉亭曲径、回廊庭榭,张充和素雅玲珑,并无半点浓妆,在宫羽之间珠圆玉润,听者如痴如醉,掌声如雷如潮。

④这样一位在书卷里、画轴里着墨留痕的人物,如今年过九旬却依旧端庄隽秀,还可以和你在明窗下、书案边低低絮语、吟吟谈笑,这可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奇缘吗?

⑤我不敢冒称是张先生的忘年小友。只是因为住得近,年前傅汉斯先生久病离世后,惦念着年迈独处的老人家,我便时时会当“不速之客”,探访问安。于是,仿佛走进时光的回廊,曾经镶缀在历史册页中的那些人物,重新活现在老人和我的言谈中。那是让一坛老酒打开了盖子的感觉,不必搅动,岁月沉酣的馨香慢慢在屋里弥散开来。

⑥有一回,带故世多年的老作家章靳以的女儿章小东夫妇造访张充和,老人搂住小东,言说着当年和靳以的旧事,又讲到巴金、万家宝、老舍……恨不得把那段锦绣日子,一丝丝一缕缕地全给揪扯回来。自此登门,老人常常会跟我念叨“老巴金”。“……老朋友都走光啦,也不等等我,只有老巴金,还在海那边陪着我。”确实,环望尘世,看着往日那些跌宕、倜傥的身影一个个凋零远去,自己孑然一身独立苍茫,日日时时缠绕着这位世纪老人的,会是怎样一种废墟样的荒凉心情呢?“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那天,张先生向我轻轻吟出自己的旧诗句,似乎隐隐透露出内心淡淡的哀伤。——可是不。你感觉不到这种“荒凉”和“哀伤”。老人的日子过得娴静有序,除每天读书、习字,就在后院的瓜棚、豆架之间忙活。

⑦“……老巴金好玩呀,”那一回,张先生要送我几盆黄瓜秧子,边点算她的宝贝,边给我说着旧事,“抗战那一年,我弟弟和巴金一家子逃难到了柳州,就住在一座荒弃的学堂里。晚上睡觉,巴金弟弟李采臣在枕头前点了蚊香,睡着了把枕头睡到蚊香上烧起来,满房都是烟,拿鞋底也压不灭。巴金说:‘我们每人吐口水,浇熄它!’哈,吐口水管什么用呀! 后来还是巴金把枕头丢到街心才免去这场火灾,但地板上烧焦了一大块。”老人笑得响脆:“嗬,那年回上海,跟巴金提起这件事,他还记得,笑笑说:‘我可没那么聪明,是我弟弟的主意。’你看巴金多幽默——他说他没那么聪明!”

⑧搭好棚架的瓜秧、豆秧,满眼生绿,衬着探头探脑的青竹林、香椿林,托出了老人生命里依旧勃勃的生机。

⑨几天后见着先生,她连声笑道:“错了错了!”我问怎么错了,她说:“说是给你两棵黄瓜秧,却给了你两棵葫芦秧,我自己倒只剩下一棵了,你看,是能结出这么大的葫芦瓤的好秧子哪!”

⑩厨房墙上挂着的,果然是一个橙黄色的风干了的大葫芦。

⑪“不怪我吧? 那天你忙着说巴金……”

⑫“—怪巴金!”老人口气很坚决,却悠悠笑起来,“嗨,那就怪我们老巴金吧…”

⑬都说每一段人生,都是一点微尘,而浮托着这点微尘的时光,又是什么呢? 这些天写稿子累了会听听钢琴曲,琴音如泉琮琤,时光就像弹奏钢琴的左右手——大多时候,记忆是它的左手,现实是它的右手;有时候,记忆又是它的右手,现实反而是它的左手——记忆成了旋律主体,现实反而退到对位、和弦的背景上了。

⑭人生,在不同的阶段,记忆和现实,黑键和白键,就是这样互相引领,互相交替地叠写着,滚动着,流淌着——有高潮,有低回,有快扳 中板,也有慢板和停顿……所以,生命这点微尘,才会一如音乐的织体一样,在急管繁弦中透现生机生意,在山重水复间见出天地豁朗,又在空疏素淡中味尽恒常的坚韧、寂默的丰富,以及沉潜慎独的绵远悠长啊。

⑮午后下过一场新雨,我给老人捎去了一把刚上市的荔枝。听说我要到北部去看望在那里教中文暑校的妻子,先生便把我领到后院,掐了一大把新冒芽头的香椿。

二○○五年六月二十日至七月六日

于美国康州衮雪庐—青山州明德大学

注释:本文选自旅美作家苏炜的散文《母语的诸天——耶鲁长短章》,有剧节。

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写作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