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质量检测试卷

日期: 2025-04-03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冰冻圈气候学是研究冰冻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其反馈,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是一门以冰冻圈科学和气候学为主,又涉及多个其他学科的交叉科学。冰冻圈和大气圈的互馈作用和物理机制是冰冻圈气候学的重点。

冰冻圈在气候及大气环流形成与变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空间上,冰冻圈在全球、区域和局地尺度上会影响到气候;在时间上、冰冻圈在季节、年、多年及长时间尺度上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冰冻圈对亚洲季风形成与异常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青藏高原积雪和北极海冰。通过积雪的水文效应和反照率效应,冬春季节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积雪异常可以影响到后期夏季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过去50 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呈现出增加趋势,从而引起高原上空对流层温度降低及亚洲-太平洋涛动负位相特征,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于是中国东部雨带主要停滞在南方,导致东部地区出现南涝北早。

北极是冬季冷空气的源地,北极海冰由于其阻隔了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以及通过反照率反馈机制对北极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有重要调制作用,进而影响东亚地区的寒潮和冬季风。

冰冻圈-大气困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冰冻圈-反照率反馈机制、能量平衡和水的相变过程来体现。冰冻圈-反照率反馈机制是高纬度地区最重要的正反馈过程。在这个反馈过程中,近地表气温的升高将导致高反照率的雪或海冰的面积减少,暴露出较低反照率的地面或未冻结的海洋。因此,更多的太阳辐射可以被地面和海洋所吸收,从而导致雪或海冰的进一步融化。冰冻圈-反照率反馈机制也可以反向发生作用。即放大区域的冷却。

在能量平衡方面,极区是大气热机中的两个汇区,全年都有热量通量通过海洋和大气向极区输送。在冬季,向极地的大气热量通量输送为最大,此时高纬度地区的净辐射亏损很大,并且在极地和热带之间的温差最大。在夏季,赤道到极点的温差大幅减小,因此向极地的热量通量输送较小。南半球的平均洋流和大气环流与北半球相比较,其纬向分布特征更明显。在南半球,从赤道到极点的温差比北半球对应的温差要大 40%,因此形成更强的中纬度西风带。

冰冻图水相变化也对大气圈产生显著影响。冰川融化热和水的汽化热分别是同体积液态水升高1℃所需热量的80倍和539倍, 因而冰冻圈在地表热量平衡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冰雪表面常出现逆温现象,冰雪表面水汽压的铅直梯度亦往往比低空空气层还低。于是,空气反而要向冰雪表面输送热量和水分(水汽在冰雪表面凝华)。在春季无风的天气下,冰雪融化地区的气温往往比附近无冰雪覆盖区低数十摄氏度。

(摘编自罗勇、秦大河等《方兴未艾的冰冻圈科学分支学科——冰冻圈气候学》)

材料二:    

从冰川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来看,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区域特征差异明显,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是驱动冰川变化的主要原因,夏季气温和年降雪量的变化更直接影响山地冰川的进退,二者共同决定冰川物质支出和收入,从而决定冰川的物质平衡状况。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由于年均正积温高、负积温低、液态降水占比大且近年来降雪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大幅下降,冰川面积相对萎缩速率大、冰川消失和分裂冰川占比高,而且由于冰川数量多且平均规模较大,该区域冰川物质绝对损失量最大;相反,青藏高原腹地和西北部冰川面积相对萎缩速率和物质绝对损失量均偏低,消失冰川和分裂冰川数量少,前进冰川数量众多,可主要归国于该地区年均正积温低、负积温商,冰川区主要以降雪为主且近几十年来降雪趋势增加。位得注意的是,人类影响导致气候变暖可能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冰川融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总体而言,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增加带来的冰川积累量的增加不足以抵消因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消融量,升温仍是造成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冰川物质亏损加造的直接原因。

从积雪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来看,降雪是积雪的主要物质来源,其消融除了受幅射影响而升华外,对温度尤其敏感。一般认为,积雪面积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之间均呈负相关,即气湿升高会引起积雪面积的减少。其中,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变化对最高气温更为敏感,线性相关程度最高,其主要原因是雪季高原气温较低,最低气温出现在夜晚,对积雪消融的贡献小,而最高气湿出现在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升温迅速,对积雪消融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在青藏商原冬春多雪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低,而南方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偏高,少雪年则相反。在多雪年,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在长江中下游至华南一带,向西延仲范围大,因而这一地区夏季气混偏高,西南地区积雪深度、积雪日数均与气温呈较强负相关。此外,由于青藏高原升温具有海拔依赖性,高原中部升温受海拔影响更显著,使得积雪减少得更多,但积雪本身的变化趋势是否具有海拔依赖性尚存较大争议。

(摘编自周乘容、袁佳双等《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冻圈变化研究进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琴师 

周蓬桦

坐在铺满干草的马车里,盲琴师从一个牧场旁向另一个牧场。他长有一副棱角分明的脸,胡须已经花白,像飘在天际的一朵白棉花。他经常自嘲说自己的前生是一头草原马鹿。在偌大的乌拉益,琴师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首先提到的是他神秘的身世。多年前的黄昏,草原上的孤老太太塔娅奶奶到河岸上汲水烧饭,隐隐地听到婴儿微弱的啼哭声,她顺着细细的声音寻找,在一片干燥的沙土上发现一堆鸟窝似的杂草,里面有个被粗布包裹着的婴儿,塔娅奶奶抱起这个小可怜,在蒙古包里的炉子旁,用一勺热羊奶将其救活。这个小可怜长得十分漂亮:一头乌发,光洁的额头,笔直修长的小腿。由此可以预见,他将来会长成一个身材高大的牧人,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乌拉盖的天际。塔娅奶奶还发现,他的眼睛出奇地明亮,盯着松油灯一动不动,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于是她把手放到孩子的视线内反复挥动,那双眼睛没有反应。塔娅奶切立即就明白了,她倒吸一口冷气,一屁股坐在炉灰里,心顿时拔凉找凉。    

孩子长到一岁半时,塔娅奶奶就在睡梦中走了。从此,小可怜就被东家养一天,西家喂口饭,上百户牧民都惦记着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儿。直到有一天,小家伙听到从草原的风中飘来一阵马头琴声,他的两只耳朵瞬间竖立起来。从东北林区迁来乌拉盖做活的木匠马六子听说后,用白桦木制作了一把马头琴送给他,还对他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他表情平静地接受了,似乎等待已久的使命终于到来。时隔不久,人们听到美妙的音乐在破木屋中响起,琴声有时激越,有时低缓,有时像疾风晨雨,有时像小鸟呢喻……

“啊,真是个天才,是上天送给草原的乐师!”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乌拉益的每一处特场。当天晚上,人们在草场上点燃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小可怜长成一个少年时,在众多好心人的资助下,聪慧的他已经可以熟读言文,已经会熟练地演奏上百支乐曲。同样的马头琴,有人拉出沙哑的呜咽声,听得人心乱如麻,但从他手中流淌出的曲子却如同天籍,让人心里清澈透亮。有人说他的琴声是给草原上的动物和植物们听的语言。有人亲眼看见他给一片牧草拉琴,等到第二天奇迹出现了:那片牧草一夜间疯长了一人多高。还有人绘声绘色地把这位天才琴师说得神乎其神,当他的琴声响起时,众草支起耳朵,潜伏四野的小动物被吸引出未站成一排,听得入迷,随之唱歌和舞蹈。甚至还有人说,他的琴声可以让冬天的积雪融化,让草场上孤独的石头流出泪水;他的琴声还能给牧民医病,音符上有草药的汁液,一曲散尽,病人便从床榻上走下,抄起一把大镰刀到草场上去了。有个牧民牵着一匹马,听琴师演奏—曲《鸿雁》,渐入迷离,一曲未了,牧民竟然跪倒在草地上哭得稀里哗啦,结果发现身边的马不见了。人们便说那匹马呆立原地,直接融化掉了,化成一片水渗入了地下。

夕阳的余晖洒满了乌拉益草原,草叶和花萼被镀上一层金边,一道亮丽的河流在音乐声中跳舞。琴师在马车旁忘情地拉琴,他长长的头发湿漉漉的,不远处的一辆勒勒车也湿漉漉的。在拉琴的过程中,他像凝固的雕塑:高高的鼻梁,沉陷的眼窝。两道粗累的浓眉闪电般凝聚,这是一张经典的古希腊式的脸模。但他那一双失明的眼睛却奇怪地变化着,时而瞪大,时而闭合,淡灰色的眼珠仿佛能够看到世界上的一切,让人觉得他其实什么都看得见,他是在承接上天降下的力量和深义,而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盲人——尽管自己的眼睛能够清楚地看到白天的服群和夜晚的繁星,但却注定难逃平庸的命运和时间的摆布,一双貌似健康的眼睛其实只会看到事物的表面或某个创面,剩下的惟一用途是指引自己的双脚回到炉灶前吃一餐饭,就像野兔回到洞穴内吃一片菜叶或哨一根萝卜。

在遥远的贺斯格乌拉牧场,有个叫车乐根的小伙子为此深深焦虑,陷入玄想,日夜不思茶饭,甚至常常怀疑自己的眼睛存在的意义,因为他听说盲琴师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另一个仙境,那里没有任何俗世的烦恼。

盲琴师听说后,急忙乘坐马车赶了整整一天路,才在牧场上找到一脸哀伤的车乐根,他什么话也没说,甚至拒绝了车乐根递过来的奶茶。琴师沉吟片刻,在蒙古包外的一片枯草地上坐下来,轻轻地抚摸着车乐根的头,忧伤的车乐根半跪在琴师面前,眼睛里涌出泪水。

盲琴师支起马头琴,给车乐根拉了一曲谁也叫不出名字的曲子。这支曲子真的太美了,像春夜的细雨打湿松软的幼芽,昆虫从草根部醒来,翻转身体迎接新的诞生。车乐根听着听着,感觉自己飘浮在了半空中,恍兮惚兮进入一种幻觉状态。但正在他听得入迷要达到一种仙境时,琴声戛然而止,只听得“嘣”的一声,琴弦断裂了,草原上的盲琴师,歪头昏倒在一边。

天上的白鹤发出一阵悲伤的鸣叫。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伸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开方。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疴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易牙、竖习、开方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公慨为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战!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日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习、易牙、开方,而回管伸。何则?顾其使極公得用三子老,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日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虽桓公幸而听伸,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 ,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材料三:

责管仲临死不举贤自代,以致恒公用三子以乱国,持论似正。若论管子,天下才。施伯决其得志于未用之先,诸葛武侯以古今有数人物,亦取以自比,乃欲其临死再举一伸,谈何容易?且伸治齐时严蔽明蔽贤之戒故曰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何爱不以举贤为心?但未得有如仲者出耳!况桓公末年,政事怒荒,仲既言三子不可近,而竟用之。即荐有贤如仲者以自代,亦未必用也!开元天宝,总一明皇,用姚、宋而治,用李、杨而乱。宰相岂甘受不举贤之罪乎?苏家立论,多自骋笔力,未必切当事情。    

(节选自林云铭《古文析义》)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李子柒又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她发布的漆器制作视频带人们看到了漆器之美。然而,在学习制作漆器过程中,李子柒及其团队都曾严重过敏,李子柒过敏到全身红肿,脸上缠满了纱布。

①漆器制作的重要原材料是生漆,②取自漆树,③里面有一种会导致绝大部分人出现过敏的过敏原——漆酚,④这也是李子柒团队集体中招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漆酚在漆树科植物里普遍存在,只是含量有所不同。

提起“漆树科”,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实际上,我们常吃的许多食物都产自漆树科植物,比如芒果、腰果、开心果等,它们含有不同量的漆酚。漆酚是一类物质的通称,占生漆总质量的 40%—80%,有饱和漆酚、单烯漆酚、双烯漆酚和三烯漆酚等。

生漆最终形成漆膜,就是这些酚手拉手联合起来的结果这个过程几乎与我们今天人工生产塑料的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人工生产塑料需要添加催化剂,(   A    ),那就是漆酶。

在漆树中以及刚刚被收割的时候,漆酚都不会被聚合成塑料,那是因为漆酶被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糖蛋白)包裹着,不会与漆酚接触。糖蛋白会在漆酚里形成一个个肥皂泡一样的结构,而漆酶和水就被包裹在其中。当生漆被涂抹在目标表面的时候,(   B    ),漆酚在漆酶的催化下,就拉起手来,变成了天然塑料——漆膜。

当然,漆酚并不是为我们做家具刷漆准备的,它们本身就是漆树对付动物们的武器。漆酚经过接触进入我们皮肤之后,就会结合在细胞膜上,成为一种特别的抗原。这时免疫系统就会响应起来,那些与漆酚结合的细胞都成了要被清除掉的入侵者,于是紅肿瘙痒接踵而至。如果不进行抗过敏治疗,这场战斗将一直持续下去。

写作(6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