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叶梅
春季里,每当润物细无声的毛毛细雨悄然降落之后,重峦叠嶂的巫山与武陵山脉,绵延数百里一派翠绿。本来即使在冬天,这边的山岭也是青翠的。但每当夏季来临,雨水的降临会变得频繁而又猛烈,山洪从山顶挟带而下的不光是泥土、树木和杂草,还有山体松垮的巨石,会毫不留情地摧毁人们修筑的房屋、堤岸,还有行走的道路。
①这是鄂西山区常见的情形,也是雄奇的巫山山脉和变化无穷的武陵山脉之间的渝东、湘鄂西、黔东南一带,每到强暴雨降临之时不得不防的情形。至今仍然如此。有一则央视新闻消息:受连日降雨天气影响,七月十二日中午,319国道重庆武隆白马镇万卷书隧道附近发生山体滑坡,垮塌下来的数千方土石将道路覆盖,导致交通中断。
②319国道经过重庆秀山。
秀山的成芳从微信里提醒我:“这段时间不是高温抗旱就是大雨防洪,您及家人注意安全,保重哦!”她的提醒来自她当下的切身感受,此时的重庆一带也都在这样的防范中。
但四季轮换,山高路险,在当地人看来已是常态。西南一带自从有人迹出没,就有了对雄关漫道的敬畏。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了巴国以后,为修筑巴郡城池,在今天的重庆嘉陵江与长江交汇之处建起了一座城门,此后历代蜀地的官员均在此处承接皇帝圣旨,因那时从长安或其他都城来至渝州,也就是重庆 若走陆路则为万分艰险的“鸟道”,于是使臣们大都选择水路,登渝州码头传天子之命,这座临江的城门也因此叫作朝天门。蜀道之难从这座城门的由来便可略知一二。
从秀山到朝天门,过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人李白《蜀道难》的嗟叹延续千年,我不光在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文中强烈感受到蜀地山川的不可凌越,在生活中也曾有过体验。多年前,我在恩施县文工团拉大提琴,时常随团里的小分队上山下乡演出,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翻山越岭,每日最多行走十几里,常是累得手脚发软。后来还仿照当地民歌写过一首男女声对唱的歌,供小分队在山寨里演唱:③“高山白云朵连朵,白云连着妹和哥。对面山头能搭话,相见要走一天多。”
我与秀山的相见隔了很多年。
从前听人说到这个地名,以为它遥不可及,但事实上它距离我所在的鄂西近在咫尺,山水相连,都处于武陵山脉的中段。清代诗人章恺在《至秀山》一诗中曾写“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恰如其分地道出秀山“一脚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的奇妙位置。秀山成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与鄂西建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在一九八三年,秀山的东北角离湖北恩施州来凤县仅二十公里,但却是山重水复,无大路可行,令人望而却步。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 (1169年),诗人陆游由山阴(浙江绍兴) 赴任夔州 (重庆奉节)为通判,一个替知州打理文书杂务的佐理官。他携家眷自五月十八日晚乘船启程,先走运河,后入长江,溯江而上历时一百六十天,经历了春夏两季五个多月,经今浙、苏、皖、赣、鄂、渝等地,于三峡红叶遍山野之时的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抵达夔州。这位才华绝伦的诗人将一路见闻写成了著名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
他一路行来对景慨叹,忧国忧民之情总在字里行间,却又兴致盎然,将所经之地所见所闻、景物人物、古闻旧事、世情风俗、沿革兴废错综成篇。进入长江三峡之后,跨进了神奇瑰丽的蜀地门槛,文字更为详尽有趣,在我读来,有一段关于巴东的记载尤为亲切:
“泊巴东县,江山雄丽。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陆游那时不解,巴东风光如此秀丽,是他行走五千多里,经过了许多地方,也没见到过的胜景,但县衙里的官职却时常空缺,两三年都无人前来替补。其实想来不为别的,只为这穷乡僻壤之地虽山水奇绝,却少了市井繁华,大道通天。
好在巴东与夔州都在长江三峡岸边,是京城官员来巴蜀传递圣旨或赴任的必经之地,李白、杜甫、刘禹锡等无数文人墨客都为三峡蜀道写下过不朽诗篇。陆游与家人乘舟逆水远行五千里,到了三峡一带,遇到激流险滩,有时只能日行十五六里,但见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神女峰纤丽奇峭,夔门雄奇无比,④蜀地的秀丽风光洗却了他途中的疲累,心情渐生云淡风轻的开阔。但陆游在夔州任上没有去过秀山,在夔州为官的杜甫、刘禹锡等人也都未曾去过,相比水路的漫长,那鸟儿都难飞过的峻岭只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我们要比诗仙幸运得多,如今从北京到秀山有多种选择,最快是从北京首都机场飞到湘西的花垣机场或重庆黔江机场或邻近的钢仁风罛机场,然后一小时左右车程便可到秀山。
这是二○二四年的春天。
那天晚上,我们到秀山已是暮色沉沉,天空下着小雨,当地一位朋友陪同进餐,然后提前告退,说今晚还要赶到钢仁机场乘飞机去北京。我们都不免有些惊诧,这么晚了……他说是的,晚上十点多的航班,此刻从秀山赶到钢仁机场正好,凌晨时分便到了首都。
若是在几十年前,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11 期《秀山新通道》,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