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艰难向上,奋力前行。漫漫35年征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英雄史诗
高举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七张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的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三北,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然而,放眼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版图,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张。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在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南缘及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当代人类最为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石灰锤”,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 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
“七勇士”壮大到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
时势造英雄。奋斗二十多年,石光银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石光银感慨,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联户承包,就没有我“石灰锤”的今天。
壮士悲歌
一棵重生的树,一棵远古的树,一棵孤独的树——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三棵树讲起。
宁夏盐池,有一片沙窝子。当白春兰33年前举家迁来时,当地一棵四人合抱的老榆树已被砍掉。风沙茫茫,夫妇俩在原址种下了他们的第一棵树,一棵矮小而坚硬的榆树。
要种粮,先治沙。夫妻俩就这样沿着沙丘种树。第四年,苗苗长成小树,树旁的三亩地居然也打出了四麻袋小麦。这可是能磨出白面的麦子啊! 夫妇俩喜笑颜开,赶着驴车把麦子运回家。第二棵是来自远古的杉树——
2003年,造林人挖沙时发现了它,树皮腐烂、枝条枯萎。人们据此能想象出昔日的惨烈:风沙呼啸,林树一棵棵倒下,唯独这棵杉树封存下了沙漠前的绿色记忆。
而今,这一幕再现于宁蒙交界的荒滩上。退休工人邱建成种树二十多年,挑坏十来根扁担,还断了一根手指。但从2007年起,因为周边新建的工业园抽干了地下水,他的树就开始成片成片枯死,11万棵树几近死光。邱建成潸然泪下,仰天呼啸。——谁能救活我的树?谁能救活我的树?第三棵是孤独伫立、却与守护者血脉相连的树——
在新疆的极旱荒原上,热合曼·阿木提20年间栽下的几百棵树渐渐死去,仅存一棵。热合曼只能守护着那棵树。枝条已经有些枯黄,不知道它是否能活过即将到来的冬天。
牵动我们目光的这三棵树,不同命运的三棵树,如果在同一时空、在大漠长风中牵引共舞,它们会吟出一曲怎样的悲怆之歌?白春兰和她的同行者们染绿大漠的长歌,远比这苍凉得多、沉重得多。
种树二十多年,丈夫积劳成疾,让白春兰失去依靠。而这一次,跟随自己种树多年的大儿子猝然离世,彻底击倒了她。儿子向她道别,正在屋里忙活的白春兰头也没顾上回。几个小时后,儿子因病去了。
“我都没有看一眼他的背影……”心里装得下风沙大漠的白春兰,至今,无法装下少了那一瞥的悔恨。如果不种树,丈夫和儿子是不是不会这么早离开?
在有月亮的晚上,在没月亮的晚上,她独自坐在家门口,静静地看着远方黝黑的树林,问自己这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一次次,一遍遍。
然而,造林人总有一种精神。面对死去的树,满头白发的邱建成,一只脚跺得尘土飞扬:“总有一天,我要把树重新种起来!”热合曼又拎起小桶,迎着风沙走向他那棵孤独的树:“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让你死掉。”儿子去世后的第二个春天,比树更孤独的白春兰又站了起来,扛上铁锹,走向沙地……
心灵绿洲
如今,35年过去了,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 万公顷。沧海桑田,曾经的贫穷和绝望逐渐远去。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三北工程35年,是生态恢复与保护的35年。
不仅如此。我们又想起来邱建成,他四处去讨说法。人家争辩:为了几棵树就得把工业园关了?邱建成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工业和种树就势不两立?一面是生态工程艰难建设,一面是工业化狂飙突进,该如何取舍?如何平衡?三北工程35年,还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的35年。
在陕西神木,因为发展育苗产业、大量使用除草剂,林场里的海子里不再有野鸭飞来。“树林起来了,鸟却少了。怎样做才更符合自然规律?”张应龙不断自问。于是,他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对沙漠“九治一放”——九分绿化,一分保持原貌。
从毁林垦植到治沙种树,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数十年来,三北人精神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自然的单纯抗争演化为和谐的对话与交融。
采访车穿行在浓密绿荫中,我们不禁感慨万千:是谁,为这曾经荒蛮的土地重披绿装?35年来,是三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凭借自身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
当然,三北工程远未结束。1978年—2050年,三北工程恰与改革开放同步;工程全面建成之际,也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之时。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希望在三北。三北绿色梦,与中国梦同行!
采访车向毛乌素沙地挺进。窗外景色由绿到黄,最终只剩下棱角分明的层层沙丘,包着各色头巾的西北男女在打草方格,弯腰,伫立,推进。
(摘编自李从军、刘思扬、李柯勇、白瑞雪、韩冰《“三北”造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