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3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艰难向上,奋力前行。漫漫35年征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英雄史诗

高举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七张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的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三北,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然而,放眼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版图,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张。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在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南缘及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当代人类最为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石灰锤”,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 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

“七勇士”壮大到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

时势造英雄。奋斗二十多年,石光银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石光银感慨,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联户承包,就没有我“石灰锤”的今天。

壮士悲歌

一棵重生的树,一棵远古的树,一棵孤独的树——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三棵树讲起。

宁夏盐池,有一片沙窝子。当白春兰33年前举家迁来时,当地一棵四人合抱的老榆树已被砍掉。风沙茫茫,夫妇俩在原址种下了他们的第一棵树,一棵矮小而坚硬的榆树。

要种粮,先治沙。夫妻俩就这样沿着沙丘种树。第四年,苗苗长成小树,树旁的三亩地居然也打出了四麻袋小麦。这可是能磨出白面的麦子啊! 夫妇俩喜笑颜开,赶着驴车把麦子运回家。第二棵是来自远古的杉树——

2003年,造林人挖沙时发现了它,树皮腐烂、枝条枯萎。人们据此能想象出昔日的惨烈:风沙呼啸,林树一棵棵倒下,唯独这棵杉树封存下了沙漠前的绿色记忆。

而今,这一幕再现于宁蒙交界的荒滩上。退休工人邱建成种树二十多年,挑坏十来根扁担,还断了一根手指。但从2007年起,因为周边新建的工业园抽干了地下水,他的树就开始成片成片枯死,11万棵树几近死光。邱建成潸然泪下,仰天呼啸。——谁能救活我的树?谁能救活我的树?第三棵是孤独伫立、却与守护者血脉相连的树——

在新疆的极旱荒原上,热合曼·阿木提20年间栽下的几百棵树渐渐死去,仅存一棵。热合曼只能守护着那棵树。枝条已经有些枯黄,不知道它是否能活过即将到来的冬天。

牵动我们目光的这三棵树,不同命运的三棵树,如果在同一时空、在大漠长风中牵引共舞,它们会吟出一曲怎样的悲怆之歌?白春兰和她的同行者们染绿大漠的长歌,远比这苍凉得多、沉重得多。

种树二十多年,丈夫积劳成疾,让白春兰失去依靠。而这一次,跟随自己种树多年的大儿子猝然离世,彻底击倒了她。儿子向她道别,正在屋里忙活的白春兰头也没顾上回。几个小时后,儿子因病去了。

“我都没有看一眼他的背影……”心里装得下风沙大漠的白春兰,至今,无法装下少了那一瞥的悔恨。如果不种树,丈夫和儿子是不是不会这么早离开?

在有月亮的晚上,在没月亮的晚上,她独自坐在家门口,静静地看着远方黝黑的树林,问自己这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一次次,一遍遍。

然而,造林人总有一种精神。面对死去的树,满头白发的邱建成,一只脚跺得尘土飞扬:“总有一天,我要把树重新种起来!”热合曼又拎起小桶,迎着风沙走向他那棵孤独的树:“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让你死掉。”儿子去世后的第二个春天,比树更孤独的白春兰又站了起来,扛上铁锹,走向沙地……

心灵绿洲

如今,35年过去了,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 万公顷。沧海桑田,曾经的贫穷和绝望逐渐远去。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三北工程35年,是生态恢复与保护的35年。

不仅如此。我们又想起来邱建成,他四处去讨说法。人家争辩:为了几棵树就得把工业园关了?邱建成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工业和种树就势不两立?一面是生态工程艰难建设,一面是工业化狂飙突进,该如何取舍?如何平衡?三北工程35年,还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的35年。

在陕西神木,因为发展育苗产业、大量使用除草剂,林场里的海子里不再有野鸭飞来。“树林起来了,鸟却少了。怎样做才更符合自然规律?”张应龙不断自问。于是,他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对沙漠“九治一放”——九分绿化,一分保持原貌。

从毁林垦植到治沙种树,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数十年来,三北人精神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自然的单纯抗争演化为和谐的对话与交融。

采访车穿行在浓密绿荫中,我们不禁感慨万千:是谁,为这曾经荒蛮的土地重披绿装?35年来,是三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凭借自身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

当然,三北工程远未结束。1978年—2050年,三北工程恰与改革开放同步;工程全面建成之际,也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之时。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希望在三北。三北绿色梦,与中国梦同行!

采访车向毛乌素沙地挺进。窗外景色由绿到黄,最终只剩下棱角分明的层层沙丘,包着各色头巾的西北男女在打草方格,弯腰,伫立,推进。

(摘编自李从军、刘思扬、李柯勇、白瑞雪、韩冰《“三北”造林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姑娘的心事

草 明

吃晚饭的时候,父亲石富贵和哥哥石玉璞越是讲得有味道,石玉芝就越不高兴。她故意用筷子戳着饭团,抱怨饭凉了,再不就是说母亲今年渍的白菜一点儿也不酸。她大声叫嚷着,装作毫不注意父亲和哥哥的谈话;实际上呢,却一句也不肯漏掉,以致母亲的解释她半句也没听进去。

哥哥说道:“爸爸,今天我们小组的流动红旗差一点给乙组抢走了。”

父亲已吃饱了,擦了擦嘴,笑笑说:“我说呀,你们要保住红旗,就该把技术提高一步。大家把先进经验拿来‘赶集’,然后由大家把零碎的经验配成套。把成套的先进经验传播开,你看这意义有多大。”

石玉芝听到这里,急得憋不住劲,撒野地嚷道: “好啦,好啦,技术、技术,不怕人听了心焦!”哥哥得意地逗她说:“那你也来个嘛,谁挡得住你?”

这句话正戳到她的痛处,她难过得眼泪水都涌到眼眶上了,只差没有流出来。她鼓着腮帮望着父亲说:“哼,给人家看车,人家把车放好,我动也不敢动。不学技术,来什么呀?说起来倒挺好听——在钢铁工厂工作,原来是个给人看车的!”玉芝不高兴地扭头就走,找隔壁的小姊妹去了。

第二天,石玉芝有意提早上班,她没有径直上存车棚,却溜到平炉车间去了。忽见前面很热闹,平台上站了不少人,有工友、党委书记、厂长、还有总工程师,王主席也和别人并排站着。看那模样,九成是在进行什么技术展示。再往炉前看,东西两个炉门打开,穿了操作服的炼钢工人操着大锹轮番贴补前墙。左边的往西贴,右边的往东扔,他们的动作真快捷,又勇猛。他们脸上那个汗水直流就不用提了;偏偏那火焰往外窜得老高,眼看都舔着他们的脸了,可是他们并不后退,活像演狮子抛球的那个逗引狮子的勇敢的人儿。石玉芝瞅着,心里又敬佩又担惊,想到:“这活儿真不简单,火里进,烟里出的,我能为他们看看车子,也不算白活啊。”

回到存车间,她自个儿绕着车子转。她用手轻轻拍着每个车座,好像要求它们原谅她似的。真奇怪,这些车子,过去她看见了很讨厌,今儿个,车子都变得很可爱。石玉芝瞅着它们又愁开了:“等我学会修车就晚了。人家搞建设,我在一边干瞅着,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她想呀想得头也大了,可是想不出个好办法来。这时,一个工人急急忙忙跳下了车,把车子推给她,连牌子都不拿就走了。石玉芝赶上一步,把牌子交给了他。她嘴露出微笑,好像很理解他的急忙的心情似的。回头一看,他那部车子,给泥巴糊得像个花车子,她不禁噗嗤一笑。要是在以前,她看见别人的新自行车,总是瞅了又瞅,摸了又摸;但是看见又脏又破的车子,却是连看也不愿看它一眼,今儿个她同情地拍了拍那部脏车子,谁知这一拍,竟有两块干泥巴掉下来了。她用手去抠,又抠下了几块脏泥,这下她触动了心事,想道:“我闲着,干啥不替他把车子擦擦?”主意一打定,她动手找擦布。可是,这里哪有擦布啊。她一转身,进那小屋,把包饭盒的那块小包袱解下,跑到车子跟前,蹲下就动手擦起来。一会儿工夫就擦得溜光崭亮,她偏起头欣赏了一会,才又下第二个决心:要陆续把所有的脏车都擦干净。

她那块小包袱早都给擦得稀烂了。后来,她求人家到修理工段要了一团纱布,要了点机油。一上午就擦了三辆最脏的车子,下午又擦了五辆。

下班了,大家陆续出来找车子。有一个人找了半天也没找着,石玉芝走过来定睛一看,他不是那个不要牌子的人吗?她热情地指着他的车子说: “这不是你的车子?”那人摇摇头说:“牌号是我的车子,可是我的车子很脏,不是这样漂亮的。”

石玉芝恍然大悟地说:“啊,我顺手帮你擦了擦,它就亮啦。”

那工友听了,瞪大了眼望着她,半天不知说什么好。他接过车子,呐呐地说道:“好姑娘,你怎么知道我没工夫擦车?”他大概觉得这句话问得太笨,便连谢谢也不说一声,跨上车就走了。

那几个车子被擦亮了的主人,都连声称赞石玉芝。石玉芝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是不知怎的,脸上连笑也不笑,因为她考虑明天应提高效率,一天擦十部,这样,两个星期工夫,就可以把全部脏车子都擦一遍。

这几天,石玉芝又忙擦车,又忙给车打气,真是又累又快活,每天天黑才回家。那天吃晚饭时,母亲忍不住盘问她道:“你怎么回家越来越晚啦?”

母亲看见女儿也不声辩也不发脾气,嘴里更絮叨个不休,要不是王主席走进来,她的话真不知什么时候才算讲完。王主席一来,全家人都让他坐,要他坐下吃饭。王主席摆摆手说:“不用客气了,我吃过了。今天我是特意向你们家道喜来的。”

母亲抢着说:“我家能有什么喜事!”

王主席指着石玉芝说: “就是这小姑娘呗。”石玉芝一听就急,她生怕王主席把自己的“秘密”揭了。母亲见那情形,断定女儿和人搞对象,着急地追问王主席,他慢悠悠地笑着说:“工会收到许多工友来信,是表扬石玉芝同志的。工会统计了一下,她已给工友擦过一百七十多辆车子,还给不少车子打了气……”

父子俩一听,都愣住了,眼睛连忙盯着玉芝,责备她怎么不早点告诉他们。母亲喜得快掉泪了,连忙安慰她道:“差点冤了你啦,玉芝。”

玉芝这时装了副大人样儿,正经地说:“我还要学修车子哩,王主席。”

天已入黑,全城的电灯全亮了,石富贵家的电灯也通明透亮。这阵灯光灿烂的时刻,正是钢都鞍山最温暖的时刻。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鞍山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浮山自东南路入,曰华严寺。寺在平旷中,竹树殆以万计。自华严之寺西行,背金谷而当山之豁者,会胜岩也。岩纵三十尺,横五十尺,即岩内为殿,而架阁于其右。一日坐阁上,值大雷雨,云雾窈冥。阁前老松数十株,隐云际,森然如群龙欲上腾之状。

出连云之峡,又西北行,有岩曰壁立之岩。其右有泉,自峡而出,曰桃花之涧。跨涧为桥。涧以全石为底,雨后泉穿桥而堕。游其下者仰见飞流如喷雪其声轰然人语不能相闻也。逾桥而西有岩,石壁陡立不可入,乃石为门,架石为楼而居之,名之曰啸月。

浮山在桐城县治之东九十里,登山而望之,盖东西南北皆水汇,而山石嵽嵲空虚,几欲乘风而去,故名之曰浮山。

北起而为黄鹤峰,自黄鹄东南复起而为妙高峰。妙高者,浮山之最高处也。峰之半有岩曰凌霄,登之则飞鸟皆在其下。自黄鹄北迤,是为翠微峰。翠微峰之西南壑中,其水流而为胡麻溪。折而南,有小峡,峡有岩曰谈玄。出峡而北,有石梁二,相并而跨于溪上。溪以全石为底,而仰承二梁为一石,名之曰仙人之桥。雨则登桥而下见溪水奔流,霁则桥下可通往来,可罗几榻而居之。自翠微之东别起而为抱龙峰。登抱龙之巅,有大石,上平如砥,曰露台。四望无所蔽,而风自远来甚劲,立其上则人辄欲仆。台前有老松,枝干虬曲,盖千岁物云。

(节选自刘大櫆《浮山记》)

材料二:

余尝与仲郛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呼,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①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

(节选自姚鼐《左仲郛浮渡诗序》)

[注]①浮渡:即浮渡山,浮山的别称。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