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稻田里的守望者——袁隆平
①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一片稻田里开展观察研究。突然,他欣喜地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形优异,穗大粒多。从此他格外地精心照顾这株水稻,到了收获的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②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期待地播下了这些稻种。收获的季节到了,可稻株们的表现却让袁隆平大失所望:它们高矮不一、粗细各异,没有哪一株比得上它们的妈妈。他埋头在稻田中仔细观察,翔实地记录下每一株水稻的性状,常常嘀咕着:“为什么水稻会性状分离?”
③袁隆平不断思索,认真查看资料,反复统计整理。经过不懈实践,他重拾了信心。他发现了真理:水稻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秉承着这样的信念,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让水稻亩产量开始了质的飞跃。袁隆平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推广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