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日期: 2025-04-15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2018•日照)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C、 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
D、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这些措施(     )
A、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B、 方便人们的出行
C、 体现了休闲娱乐方式的日益开放
D、 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2024秋•南明区期末)

1912年,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一史实说明辛亥革命(     )
A、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B、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024秋•南明区期末)

1919年5月4日,北京数千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迹。根据情境推断,学生们提出的口号可能是(     )
A、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B、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D、 反对华北自治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八年级某同学在自学过程中,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相关史事进行梳理,以下史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B、 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八七会议→南昌起义
C、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
D、 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南昌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的理由是(     )
A、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B、 人民看到了国内和平、民主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希望
C、 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D、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024秋•南明区期末)

(2024秋•南明区期末)

中国近代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在各自领域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我们要学习这些仁人志士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1)1839年6月3日至25日,中国人民在的主持下进行了虎门销烟,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19世纪70年代面对中国西北和东南同时出现的危机,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于1876年成功收复新疆。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败后,状元实业家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4)1895年,康有为和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于1905年8月联合各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6)1918年5月15日,著名文学家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7)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8)1939年3月,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9)1942年5月,在对日本的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将军血洒疆场。

(10)1947年1月,在文水县云周西村领导土地改革的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她牺牲时未满15周岁,毛泽东得知她的英雄事迹后,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2024秋•南明区期末)

某中学进行“看电影•学历史(中国近代篇)”项目化学习。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份《观影指南》大纲。请围绕大纲完成下列任务。

《观影指南》大纲

一、引言

简要说明观影目的,指出电影与历史的联系,同时提出观影要求。

二、电影时间轴及简介

根据所选电影素材,按时间顺序制作时间轴。

三、观影卡片

为精选出的电影设计精要的观影卡片,包括:

1.历史背景:电影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

2.影片内容:提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应关注的关键情节、人物塑造。

3.艺术特色:提示观众采用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用画面和声音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4.影片价值:解析电影内容的相关评价,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电影与历史的关系。

四、观影后讨论:

提供观影后的讨论话题或反思点,鼓励观众分享观影感受,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进小组内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

五、附录:包含相关书籍、文章、网站、纪录片、人物列表、电影术语等

(1)任务一:请根据研究小组所收集的电影素材按时间顺序制作时间轴。

研究小组收集的影片(部分)

1937年《马路天使》;1935年《风云儿女》;1931年《歌女红牡丹》;1934年《渔光曲》;1905年《定军山》;1934年《桃李劫》;1937年《十字街头》

(2)任务二:观影卡片是《指南》的核心内容,请从《桃李劫》《风云儿女》中任选其一,根据示例和大纲要求,制作观影卡片。

剧名

剧情简介

影评

《渔光曲》

1934年上映。影片讲述东海渔民徐福被渔霸逼租惨死后,要子与儿女历经磨难的悲凉故事,贯穿全片的歌曲《渔光曲》节奏从容舒缓,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影片聚焦渔民家庭的悲剧,揭示了苦难根源,包括军阀冲突、盗匪活动、资本家剥削及帝国主义经济掠夺,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渔村的社会现实。

《桃李劫》

1934年上映,影片讲述了刚毕业的青年陶建平和黎丽琳,满怀理想进入社会,但面对社会黑暗和生活压力,梦想破灭,双双遇难。主题曲《毕业歌》表达了在民族危机下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决心。

影片深刻反映出旧时代对青年的压迫,其写实风格、动人表演和深刻内涵,让观众为角色命运叹息,也对那个残酷年代有了深切感知。

《风云儿女》

1935年上映。影片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青年诗人辛白华饱经沧桑,在得知好友梁质夫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

影片有明确的抗日主题,它反映了当时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大背景下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成长,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热烈愿望。

【示例】

《渔光曲》观影卡片

《渔光曲》摄制于中国局部抗战时期。影片讲述东海渔民徐福被渔霸逼租惨死后,妻子与儿女历经磨难的悲凉故事,贯穿全片的歌曲《渔光曲》节奏从容舒缓,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影片立足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悲惨现状。

(3)任务三:一份优秀的《观影指南》,应为观众提供观影后的开放性讨论。请从历史角度出发,结合观影选材的三部电影,为观众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设问应该是疑问句、一句话即可,有开放性、价值导向正确。)
(4)任务四:引言是《观影指南》的点睛之笔,请协助研究小组,为《观影指南》续写引言。【温馨提示:从“电影与时代”的关系进行论述。】

引言

尊敬的观众朋友:

电影是19世纪末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本次观影活动精选了一系列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关的经典电影,通过影像的力量,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从宏观上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____的奋斗史。

从历史角度来看,电影                                 。

在本次观影活动中,我们希望同学认真观影,发现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的历史信息,了解电影的主创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进而学会将看电影当成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

(2024秋•南明区期末)

毛泽东同志在个人成长奋斗和培育青年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青年观,对于今天认识、助力、发展青年具有重要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年毛泽东立志救国救民,决心以青春的朝气,改变中国的暮气。

1915年,爱国学子将反对“二十一条”的言论编成《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17年,毛泽东写下《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向国人发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

1918年,毛泽东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们成立新民学会,投身社会改革的实践。1919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并发表:“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整理自《毛泽东青年观及其现实价值探析》

材料二: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批青年跋山涉水、历尽艰难奔赴延安。毛泽东非常关心和重视这些爱国青年,他说:“这批革命青年千里迢迢来到延安不容易啊,从西安到延安走了八百里,这就是一个考验。政治上不坚定是走不到的,要好好教育、培养这些年轻人,尽快地发展他们入党。

为了培养教育好爱国青年,除原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外,延安又开办了陕北公学、马列学院等多所学校,毛泽东经常到校巡视并讲授马克思主义。同时,音乐演奏、歌曲合唱、体育竞技等活动层出不穷,青年们在延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自由和活力。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青年需要自己打窑洞居住,毛泽东教育他们:“打窑洞就是学习……不要小看打窑洞,你们知识分子是读书人……不会打窑洞怎么会和劳动人民有共同语言呢?打窑洞是接近工农的第一步,打窑洞就是在打通你们和工农群众隔开的墙。”

——整理自纪录片《人民领袖毛泽东》

材料三: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认识。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既是青年毛泽东的“偶像”,也引发了毛泽东对青年的思考。

毛泽东《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全诗反映了毛泽东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痛苦郁积、早亡的遗憾,表达出毛泽东对贾谊为寻常事“空付一生”的惋惜,并寄望于青年的成长和砺炼。

——整理自《毛泽东诗词赏析》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填“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填“错误”)

①毛泽东对《明耻篇》的批注反映了他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失望,以及反抗列强侵略的决心。

                                  

②《体育之研究》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于强身健体的重视。

                                  

③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体现了青年毛泽东改造社会的实践探索。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进行青年培育的主要内容。
(3)综上所述,结合毛泽东同志的个人成长奋斗和培育青年的相关史事,以及对贾谊的反思,分析青年如何才能不致“空付一生”。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