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5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再媒介化”这一概念出自媒介学家麦克卢汉,我们以“再媒介化”为中心,从三个层面细察《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之道。

第一层“再媒介化”直接针对玩家群体,旨在达成“沉浸”与“涌现”之间的微妙平衡。“沉浸”与“涌现”是游戏设计中常见的术语。前者指开发者提前设置整体玩法与情节,目标是让玩家在精心设计过的既定游玩路线上体验乐趣;后者指开发者只做出基本的游戏机制,让玩家自主的游戏行为创造独特甚至超出开发者预期的玩法。与绝大多数动作游戏不同,《黑神话:悟空》在提供了大量困难关卡的同时并未提供任何难度选项,这使得许多玩家(尤其是非核心玩家)难免在游戏初期就反复遭遇失败,受挫感强烈。但与此同时,游戏不但提供了许多显著降低难度的过关方式留给玩家自行摸索,也删除了传统动作游戏中固有的死亡惩罚机制。这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意义重大的设计,因为从再媒介化的视角来看,该设计既充分考虑到了核心玩家不断挑战困难关卡的沉浸式游玩体验,也留给那些无法直接凭借精准操作过关的玩家思考解决问题的涌现式游玩空间,更充分调动了玩家在游戏之外的网络媒介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寻找多种过关方式的积极性。

第二层“再媒介化”位于玩家和观众之间,旨在达成“观赏性”与“游戏性”之间的微妙平衡。随着近年来数字图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电子游戏正在变得越来越接近实拍影像,借鉴影视产业中相对成熟完善的镜头语言来叙事,已经成为拥有大量资金支持的游戏开发者的自然选择。但与近年来一线游戏大厂批量制作的广受核心玩家群体诟病的所谓“播片游戏”相比,《黑神话:悟空》从底层设计思路上充分考虑了“视听性”与“游戏性”之间的平衡,开发者不仅为玩家提供了饱满的游玩体验,他们同样为驻足观望乃至此前对电子游戏一无所知的非玩家群体提供了充分的参与空间。

第三层“再媒介化”则上升至更广阔的文化层面,旨在达成数字媒介与现实媒介之间的微妙平衡。出于更加贴近历史现实的考虑,《黑神话:悟空》的开发者借助最新的图形引擎技术实景扫描了全国上百座历史古迹及上千件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珍贵文物。从“再媒介化”的视角来看,其中有两个前无古人的特殊亮点:其一,开发者将全国各地的古迹和文物这类“旧媒介”导入数字空间,以“旧瓶装新酒”的理念进行创造性的重塑。其二,《黑神话:悟空》通过数字媒介引发巨大关注,并将这股能量释放到了文旅这个传统媒介身上,为文旅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黑神话:悟空》对《西游记》原著及悟空形象的创造性转化,这不但大大激发了玩家重读原著的积极性,也为近年来社交媒体上以各种形式对《西游记》的“再媒介化”热潮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作为现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成长隐喻,行使唤起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的悟空形象的最新展示,《黑神话:悟空》更是以游戏这个全新媒介突破国界,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之势掀起了一阵“悟空热”。

“西游热”和“悟空热”的背后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大视野内的关键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迎接媒介变迁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黑神话:悟空》恰巧出现在中国发展数字技术与弘扬传统文化两条道路的历史交合点,因此它的成功既是巧合也是必然。它不但为整个游戏产业正名、改变了大众对游戏概念的普遍认知,也为所有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兴产业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摘编自陈新儒《再媒介化:理解〈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之匙》)

材料二:

麦克卢汉继承了赫伊津哈的游戏文化分析,一方面他基于对各种媒介的考察与分析,将游戏视作“大众艺术”,“游戏是大众艺术,是集体和社会对任何一种文化的主要趋势和运转机制做出的反应⋯⋯游戏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忠实反映文化的模式”。另一方面,麦克卢汉对游戏审美效果的分析和研究显然受启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游戏是我们心灵生活的戏剧性模式,给各种紧张情绪提供发泄的机会。它们是集体的通俗艺术形式,具有严格的程式”。无论是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类的竞赛性游戏,还是棒球、足球、篮球、冰球等现代运动类游戏,都可被视作精神生活的集体戏剧化模式,这些作为大众艺术的游戏给一切人提供了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手段。“嬉耍和游戏要受人欢迎,就必须传达日常生活的回声”,补足日常生活的意义。

游戏具有一套既定的规则,游戏者要甘愿接受和遵守。“游戏是一架机器。只有游戏的人一致同意当一阵傀儡,这架机器才能运转。对个体本位的西方人而言,他为了适应社会而做的‘调整’,具有个人投降集体要求的性质。游戏既给我们传授这种调适,又给我们提供一种解脱。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为我们在游戏规则和游戏程序中的死板严格性,提供了合理的借口。”其实,麦克卢汉关于游戏理论最重要的创见便是他基于媒介延伸论对游戏做出的重新定义,这对当前我们认识和把握作为跨媒介艺术的电子游戏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任何信息媒介一样,任何游戏都是个人或群体的延伸。它对群体或个人的影响,是使群体或个人尚未如此延伸的部分实现重构⋯⋯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是群体知觉的延伸,它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游戏作为大众可清楚理解的艺术形式,可以促使人类群体形成新的关系和姿态,容许更多人同时参与他们群体生活中某种有意义的游戏模式。

(摘编自董树宝《从“游戏的人”到“审美的人”:数字媒介时代审美研究的新视域与新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

范小青

艾可是个不戴眼镜的近视眼,因为但凡能够配到的最高度的近视眼镜,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摆设,起不了作用,所以干脆就不戴了。好在光感还是有的,身边有什么东西,也能看得到,当然看到的只是一团模糊。

他原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可是后来忽然又冒出了希望,有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手术很顺利,拆了纱布,睁开眼睛,艾可一下子就看清了医生的脸,他这才真正知道了,人脸居然是如此生动,人的眼神是如此有光彩,五官搭配得是如此精妙。

他差点哭了。医生说,现在你是看得见了,但是手术到底是否成功,要有一个月的时间来考验,如果一个月以后,情况正常,手术才算成功。

艾可没想那么多,他还没来得及多想,现在他是吃惊、大吃惊,甚至是震惊。原来世界是这样子的呀,看得见的世界真好,五彩缤纷呀。

当然,更要命的是,他看清了所有熟悉而又模糊的同事的脸庞。

比如老许。印象中这么温柔和蔼的一个人,可他这长相,实在是有点——那眼睛瞪得跟牛眼似的、眉毛又浓又密又长,人没到你面前,那眉毛已经戳痛了你的眼睛——看起来就不像个和善的人。

艾可心里十分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其实,当艾可看清了平时看不清的同事,他吃惊的事情还多着呢。

他看到了,每次只要主任一进来,小金的脸就红起来,主任待在这里时间越长,她的脸色就越来越红,最过分的是她居然把茶水打翻了,泼了艾可一身。

艾可被烫得跳了起来,忍不住说,哎哟哟,小金,难道我眼睛好了,你眼睛不好了?

主任笑了笑,说,小艾,你眼睛不好的时候,嘴巴蛮厚道的,现在眼睛好了,嘴巴变厉害了?

艾可有点不好意思,确实不应该这么说小金,可是小金的慌乱让他十分好奇,他看了看其他同事,难道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

他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什么感觉都没有。

过了一天,艾可在走廊上碰见主任,主任对他说,艾可啊,有个事情跟你商量,人事处来和我们说,这一阵他们事情多,想借个人过去用几天,你看你去帮几天行吧?

艾可一口答应说行的,但说过之后又有点担心,犹豫说,可是人事处那边的工作,我不熟悉,不知道能不能——

主任说,嘿,无非就是造表格、填表格、查表格、整理表格,依样画葫芦而已,你这样一个大才子,还不是小菜一碟。再说了,又不是一直留在那里,过一阵要回来的。

在办公室所有人都忙着准备重大会议的时候,艾可却去了人事处。艾可借调人事处接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配合工资调整,核查单位职工的工龄。核查工作并不复杂,只需将档案材料里的原始材料和现行的工资档案再核对一遍,真是应了主任那句话,对艾可来说小菜一碟,但艾可一直沉浸在眼睛亮了的激动中,工作热情高涨,他认真细心地做了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核查工作。

工龄上的误差真的很少,可能因为这个涉及每个人的收入,即便组织上搞错,个人也一定会来纠正的。艾可还真核不出工龄上的误差,但是因为他太过认真,原始材料中与工龄无关的内容,他有时候也会多看一两眼,结果这一两眼,就看出问题来了。

是一个叫刘子葵的同事,艾可觉得他的年龄有误,因为艾可记得去年单位春节联欢会发吉祥物的时候,他上台领了一只兔子。

也不是艾可看见的,那时候他还看不见,是他听见的,他听见刘子葵说,我要这只卡通兔子,我女儿喜欢。

这是单位每年的规定,属什么属相,到年底联欢会,可以领取一只玩具动物。领了兔子,那他就是属兔子的,可是他的原始材料上填的年龄,那一年不是兔年。

艾可疑惑,找了个机会悄悄地问人事处处长,那个刘子葵是属兔子的吗?

处长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听到了艾可问话,却好像没有听懂,抬头看了他一眼,反问说,属兔子?刘

子葵?他属不属兔子,有什么问题吗?

艾可说,可他的原始材料上是某某年的,某某年的人不属兔子呀。

处长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艾可就奇怪,忍不住说,李处,你们不告诉他吗?不让他纠正吗?到时候他会误以为组织上要他提前退休呢。

处长说,几时退休也不是我们的事情,是档案的事情,我们说了不算——

处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觉得艾可莫名其妙,就忍不住直接挤兑他说,艾可,从前他们都说你是个瞎子,你现在是不是以为你的眼睛比别人都亮啊?

艾可闷声不响了。在处长那里碰了钉子,不敢打扰了,只敢去麻烦另一个同事,问他怎么回事。

那同事笑道,呵呵,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哦。

艾可有些懊恼,但他也不笨,知道这里的水深,不想试水了,只可惜,已经迟了。

刘子葵在走廊里拦住了他,满脸恼怒地说,艾可,我跟你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你凭什么造我的谣言——本来我这次有希望提一级,被你一造谣,对手乘机放风说我过龄了。

艾可整个蒙了。

他不仅自己被怼,连累人事处也受了批评,没几天艾可就被人事处退回去了。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艾可去医院检查完眼睛,回来十分沮丧地告诉大家,完了,我的手术失败了。

大家都关心他,问他是不是又看不见了,艾可说,不是马上就看不见,是会一天比一天差,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大家哀叹惋惜。

果然,艾可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瞎,没几天,他就恢复到从前的那个几乎等于零的视力了。

有一天艾可去上厕所,听到有两个同事议论他。

一个同事说,哎,听说办公室的那个艾可,眼睛又不行了,手术失败了?

另一个说,是呀,他好像运气不好,都说这类手术已经很成熟了,偏偏到他就不行。

那一个的声音似乎有点疑惑,他真的又看不见了?可是我在走廊里碰到他,看他的眼睛,贼亮贼亮的呀。

这一个声音倒很果断,说,那谁知道呢?

他们一起呵呵了几声,走了。

艾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心想,是呀,谁知道呢。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 , 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二》)

材料二:

杨颙之谏诸葛公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大哉言矣!公谢之,其没也哀之,而不能从,亦必有故矣。公之言曰:“宁静可以致远。”则非好为烦苛以竞长而自敝者也。

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 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谖败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纤微,以为訏谟大猷之累,岂得已乎?

夫大有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为少康、光武也,耻与荀彧、郭嘉见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 , 义所可从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无分猷之士,孤行其志焉耳。向令庞统、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心置腹,使关羽之傲、李严之险,无得间焉,领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营营为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丙吉、陈平:西汉丞相,都不亲理细务。②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③衣带之诏: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家里找不到某样东西,问父母,他们却说:“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会找吗?”

点奶茶时问朋友要冰的还是热的,朋友却说:“这还用问吗?大冬天我喝冰的干吗?”

看到这些对话,你会不会觉得父母或朋友有些?明明直接给出答案就可以,却一定要用反问句来怼你一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反问的一方激起另一方的怒火,把简单的沟通变成吵架,严重破坏和谐的气氛。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甲)。也就是说,“反问”的关键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因此,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场景下对“反问”感到生气,是因为感觉自己被无故攻击。偶尔的“反问” B , 毕竟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有些人却把“反问”当成习惯,这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能好好说话?原因可能有这些:

习惯反问的人,或许本身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神经科学家布鲁斯认为:①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②和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事件一起,③构成他(她)的应激反应系统。④不过,⑤人类在学说话的过程中,⑥本身也很依赖“模仿”这种方式。因此,语言习惯会有一定的迁移性。

此外,“反问”可能是一些人的心理防御方式。他们之所以习惯用“反问”回答问题,是因为过度识别他人话语中的攻击性。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因偏差”,即把一些非敌意性的表达,(乙),于是采取“反问”来防御伤害。

最后,有些“习惯性反问”可能是固定情境下的“习得性无助”。比如在网上,经常看到有妻子吐槽老公“一做家务,就好像失去生活常识”,一遍又一遍地问:“衣服洗完要晾吗?”“门口的垃圾要扔吗?”诸如此类的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人就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因此更容易消极应对,用“反问”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