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日期: 2025-04-09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一些现象已经引起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现象之一是,三星堆文化时期出现了广汉三星堆这样的大型邑聚,但其下却极少二级、三级的多层次邑聚;现象之二是,自三星堆大型城邑出现、三星堆文化崛起以后,原成都平原乃至于四川盆地星罗棋布的城邑和聚落都消失不见,三星堆文化衰落以后,这些聚落又纷纷出现。

对于三星堆文化遗址这种异常现象,一些学者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于孟洲首先提出,成都平原内三星堆文化聚落的稀少可能与人口东迁峡江地区有关,而三星堆文化以后聚落数量的增加则与峡江地区人口迁入成都平原有关;以后于孟洲又重新审视了三星堆文化的遗址,对先前观点进行了修正,提出三星堆文化晚期通过祭祀与宗教,凝聚并整合了三星堆文化的人口,从而使得聚落数量迅速增长。江章华则认为,三星堆文化聚落模式的形成原因不外乎岷江流域洪水频发、外来文化驱逐了土著的宝墩文化人群、社会趋向集中管理与推行神权政治等;而三星堆文化聚落模式的最后消失不外乎洪水不再频发或治水能力的增强、鄂西人群西迁成都平原、王权与神权的分化等。

三星堆人口的整体迁出和迁入的解释,恐怕要首先排除。人口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地区,就会在新的地区出现相应文化的聚落并留下遗址,目前我们没有发现这种人口迁徙联动现象的物质证据。不过,在三星堆文化的晚期,的确出现了大量新的文化因素,这种新文化因素才导致三星堆文化晚期的一些变化,导致十二桥文化新因素的出现和形成,以至于有学者提出了将三星堆文化晚期与十二桥文化早期合并作为一个文化“三星堆—金沙文化”的动议。关于三星堆文化晚期的变化,一种可能的推测是,随着商文化的退缩、商王朝国力的减弱或统治模式的变化,原先在长江中游生息的掌握了领先青铜冶铸工艺的族群或社群,有一些因为不同的原因被成都平原的国家所吸引或被强迫,成为包括三星堆国家在内的技术、艺术和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至于洪水的原因,也难以解释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和周边山区三星堆文化时期聚落的消失现象,因为这些地区不像成都平原那样会有水患的普遍威胁。

既然三星堆国家的都城圈以外只有极少的聚落存在,推断三星堆国家是中央对地方实施简单掠夺统治的早期国家,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在这种相对扁平化的统治模式下,统治中心位于成都平原沱江冲积扇的三星堆国家,没有设置等级化的金字塔形的多级聚落体系,而是在都城地区以外设置数量极少的统治据点或军事基地,定期派出武装力量在周边进行打猎、抢劫和杀掠,将猎物、财物和俘虏带回三星堆都城所在地,用于都城地区人们的日常消费、祭祀活动和对外交换。

(选自孙华《三星堆国家的结构和特征》,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三星堆—金沙文化是一个发达的区域性文化,那时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但这些认识并不能解释成都平原何以汇聚四方的人、物、技术和观念,从而形成中国青铜时代一个重要的区域文明。对于某地集中出现的外来物品,学界通常认为可能的原因有文化交流、战争、长途贸易等。

②三星堆和金沙外来因素的规模和突然性,不是一般的文化交流的结果。

③那么,这些外来物品是否可能来自战争和掠夺?在成都平原出土的这个时期的考古材料中,不见与战争和暴力相关的任何现象,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丰富遗物中甚至没有实用兵器,青铜戈形器刃部厚钝,并不用于战事。

④面对三星堆和金沙如此丰富的外来物,人们自然会想到它们来自长途贸易与交换,但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证据。

⑤对此,笔者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⑥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成都平原处于南北向和东西向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十字路口,外来人群不断进入成都平原,不同的文化在此交汇、交融,催生了新的区域文明。成都平原这个区域文明最鲜明的特征是太阳崇拜。在此表象之后,是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重要遗迹都相互关联,包括三星堆、金沙和大石遗存。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考古材料大都与太阳崇拜相关,内含天文观念或象征意义,其中一些可能蕴含天文知识。笔者推测成都平原的大石遗存是祭祀活动的场所。大石建筑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并被赋予神性,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知识、神秘力量,或者沟通自然。如此,作为区域文明中心的三星堆和金沙,也可能是一个观测天象、沟通天地、获取神秘力量、具有神性的中心。

⑦祭祀活动场所或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圣地,不需要军事力量防卫,这样的区域也没有战争。这可以解释为何这个时期的重要遗存都集中于三星堆和金沙这样有限的范围内,为何在如此丰富的考古遗物中没有任何兵器,为何这个早期国家没有广阔的疆域。

⑧因为成都平原是一个知识中心或者神圣区域,在没有战争掠夺或长途贸易的情况下,四方的人员、技术、贵重资源、珍稀物品都汇聚于此。成都平原输出的可能是知识形态的而非物化的产品,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产品,但在今天我们很难看到它留下的痕迹。又或者,人们携带财物汇聚到成都平原是因为某种宗教目的,在此人们可以沟通自然、获得神秘力量。

(摘编自施劲松《中国青铜时代的三星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

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一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曾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里,那亮光是塔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显得原始而古朴,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

品茶深聊,我得知,他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他可以按拼音确定区域,迅速找到每一株树,并能准确说出它的年龄。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博士,是博士哩,现在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

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

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我说。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他说。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

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 , 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 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 , 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僭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 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节选自庄子《庄子·外篇·天道》)

【注】①章,绚丽的花纹。意为文采斑烂。②嗋(xié),闭合。③“杀其杀”的“杀”,都同“差”,指礼数上有减少。④心竞,竞争。⑤妇,同“否”。⑥僭,过分、超过。⑦蛎虿(lìchài),一种尾端有剧毒的虫,长尾叫虿,短尾叫蝎。⑧鲜规之兽,很少能让人见到的野兽。鲜,少。规,通“窥”,窥察。

材料二: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夫其不假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可以无言也、无为也。至乎有待乎人力而万物以成,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无为也。故昔之圣人之在上,而以万物为己任者,必制四术焉。四术者,礼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故圣人惟务修其成万物者,不言其生万物者。盖生者之于自然,非人力之所能预矣。

老子者独不然,以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为也。故大抵去礼乐刑政而惟道之称焉,是不察于理而务高之过矣。夫道之自然者又何预乎?惟其涉乎形器,是以必待于人之言也、人之为也。其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夫毂辐之用,固在于车之无用,然工之琢削未尝及于无者,盖无出于自然,人之力可以无与也。今之治车者,知治其毂辐,而未尝及于无也。然而车以成者,盖毂辐具,则无必为用矣。如其知无之为用,而不治毂辐,则为车之术固已疏矣。

今知无之为车用,无之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为用也。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其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矣。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老子注》)

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随着互联网智能算法技术的快速更迭,虚拟网络平台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场域,网民自发形成的话语表达催生了____的网络流行语。其中“隐喻式网络流行语”传播力广、影响力大,对青少年吸引力较强。

①隐喻式网络流行语将文学中的比喻修辞迁移应用于互联网,②其实质是借助相似性将一种事物即始源域的部分特征赋予另外一种事物即目标域,③才帮助公众理解新事物。④同时隐喻式流行语通过映照社会现实的方式刺激公众的情感共鸣,⑤以实现内涵意义上的迁移共通与传播。如“破防”早期多用于军事领域,有攻破敌方防御、取得胜利的含义;在网络语境中,成为年轻人表达受触动后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心理防线被突破的网络流行语。

使用者自身的认同心理及基于群体语境而产生的从众效应,则是隐喻式网络流行语得以不断向外扩散的原初动力。具体而言,若某一隐喻式网络流行语的描绘与使用者当下的生活或工作状态很契合,使用者便会产生认同心理,进而进行转发或模仿。当某一网络流行语成为模仿风尚之后,(   甲   )。部分网民虽对某一隐喻式网络流行语的含义____,也未必有深刻的感触,但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体,也会选择使用这一流行语。认同心理和从众效应的双重助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隐喻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风潮

隐喻式网络流行语因形式简单、易引发情感共鸣而不断登场, 进入公众视野。(   乙  ),其中的精华部分,很大程度上能对主流文化进行反哺,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但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下,也容易消解公众议题的严肃性,诱发舆论失焦。隐喻式网络流行语在造词组词上的“离经叛道”也会冲击现代汉语的规范性,不利于青少年接受规范性的语言教育和有效传承优秀文化。因此,有必要系统协调各方创建教育引导体系,对隐喻式网络流行语的负面效应进行有力规制,特别有必要持续强化针对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科普教育和舆论引导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理性认知能力。

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