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文本二:
《注满人文情怀的“根河之恋”》
散文这样开篇:“六月,与大兴安岭的公路同行的,是那条流动的根河,紧紧相依,时而弯曲,时而隐入葱茏的绿树丛中……”描写得既形象又别致,着实引人入胜。作者写根河美丽的夏天和大兴安岭9个月取暖的日子,写今昔变化和人间故事,写从没离开敖鲁古雅的94岁的玛丽亚•索和用一双鹿的眼神看着我的根河的儿子乌热尔图……真实、深刻、细腻,注入独特的情感方式与情怀,从不同视角展现给读者根河的印象。《根河之恋》前后照应的结尾:“我转身离去,根河就在身边。”如此意味深长的倾诉,使根河自然而然地流淌进读者的记忆。
鄂温克人像家人一般与驯鹿为伴,驯鹿,它长着马头、鹿角、驴身和牛蹄,体态高贵,温顺优雅,且放白鹿青崖间。”乾隆皇帝则大为惊叹:“我闻方蓬海中央,仙人来往骑白鹿。然疑未审今见之
叶梅先生的这部散文集写遍天南海北,几乎都是游历之作,32篇作品中跃动着一颗赤子之心,空空灵灵,洋溢着诗语、诗情、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