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日期: 2025-04-16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百年来,古籍今译的研究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在翻译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字,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要论古籍今译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规范、礼仪、习俗、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加拿大】扬·马特尔

我的名字叫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16岁。大家都叫我Pi。

我正在太平洋里一艘救生艇上漂流,唯一的伴侣是一头重达450磅的孟加拉虎。为了避开它,我用救生艇上的材料搭建了一只小筏子,漂在旁边。怎么会这样?一言难尽,就别提了。现在我只想着一件事:如何对付这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

一号方案:把他推下救生艇。可老虎是游泳健将。

二号方案:用6支吗啡注射器杀死他。剂量够吗?该怎么注射呢?根本不可能。

三号方案:用所有能找得到的武器袭击他。荒唐。我又不是人猿泰山。

四号方案:勒死他。我有绳子。一个聪明的自杀计划。

五号方案:毒死他,烧死他,电死他。如何实施?用什么实施?天方夜谭。

六号方案:发动一场消耗战。他没有水,也没有足够的食物。我只需顺从无情的自然规律,等他渐渐衰弱、死亡,这并不需要我花费任何力气。

“六号方案,六号方案,六号方案。”我的大脑急切地低语着。突然,我的内心响起一个怒吼:“你这个笨蛋!六号方案是最糟糕的方案!当饥渴逼得理查德·帕克发疯时,他就会游过来,你就是食物!”

我不得不承认,恐惧是生命唯一真正的对手。它冷酷无情,总是先攻击你的大脑,然后全面侵袭你的身体,最终让你放弃希望,摧毁信任。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能战胜它。

是理查德·帕克让我冷静下来。他专注地看着我,眼神中没有威胁。他从鼻孔里哼了一声。那是一种奇特的声音——友好、没有恶意。我突然意识到,我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驯服他。这不是他或我的问题,而是他和我的问题。我们同处一条船上,生与死都将紧密相连。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一部分的我很高兴有理查德·帕克在;如果他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

因此,我有了:七号方案——让他活着。

我环顾地平线。难道这不是一个绝妙的马戏场吗?这儿到处都是圆的,没有一个角落可以让他躲藏。我低头看看海。难道这不是训练理查德·帕克所需奖赏的理想来源吗?我看到救生衣上的哨子。难道这不是防止他越轨的好鞭子吗?要驯服理查德·帕克还需要什么呢?时间?我有的是时间。知识?难道我不是动物园主的儿子吗?回报?还有比生命更大的回报吗?还有比死亡更糟糕的惩罚吗?我看了看理查德·帕克。我的惊慌没有了。我的恐惧被控制住了。生存的希望近在咫尺。

“女士们先生们!”我大声喊道,“欢迎来到派·帕特尔的海上马戏团!”我猛地吹响救生衣上的哨子,尖厉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理查德·帕克全身紧绷,随即蜷缩起身体,低吼一声,后退几步,跌入了船底。

第一次训练结束了。我成功了。

但我又渴又饿,我拉着缆绳靠近救生艇,小心地翻了上去。就在我蹲在船头,准备打开锁柜时,几个浪头让我思考起来。我注意到小筏子靠拢后,救生艇改变了方向,开始左右摇晃,晃得我胃里很不舒服。你知道的,海浪通常与风的方向垂直。如果船头正对着海浪,虽然会前后颠簸,但比左右摇晃要舒服得多。就在我注意到这一点时,我听见理查德帕克吼了起来,那是一种愁闷的吼声,带着难以名状的病痛与不安的腔调。也许他是游泳健将,但他显然不是个好水手。这微不足道的细节,却给了我灵感。

我还有机会。

我反复调整救生艇的方向,让它以舷侧迎接海浪,双脚分别踏在两边船舷上,随着海浪的节奏用力摇晃,同时不停地吹哨。相信我,无论你多么渺小,无论救生艇多么巨大,只要用力摇晃,你可以让救生艇像猫王一样疯狂摇滚起来。晕船的感觉来得快,去得却很慢。没有人会因为恶心而死掉,但却可能因此而严重消磨求生的意志。我必须让理查德·帕克将这种痛苦与哨声联系起来。

确认他被折腾得足够虚弱后,我悄悄靠近锁柜,屏住呼吸打开了锁柜盖子。一阵刺鼻的尿味扑面而来,是带麝香气的尿味,这是典型的猫科动物地盘标记的味道。气味虽然恶臭,但却是个好消息——它全部来自油布下面。理查德·帕克似乎只要求拥有船板。如果能把油布变成我的地盘,也许我们可以和睦相处。

这就有了希望。

我把自己的尿液洒在油布和锁柜上,明确划出我的地盘。这真是明智的判断!随后,我把注意力转移到改进小筏子上,开始为生存忙碌。理查德·帕克似乎对我忙碌的一切毫无兴趣,他趴在船板上,背对着我,姿势看上去很傻,却显然很舒服。

我终于修好了小筏子,理查德·帕克也坐了起来,只有他的脑袋和一小部分肩膀露出了舷边。他朝外面看去。我叫道:“你好,理查德·帕克!”还挥了挥手。他看着我,喷了个响鼻,或者打了个喷嚏,又或是打招呼回应。多高贵的一只动物!皇家孟加拉虎的名字太合适了!

我出神地看着大海,就像一个人在热气球上观察一座城市。海浪惬意地起伏着,浮游生物的亮光在水中划出道道光痕,交织、汇聚、散开,像极了城市中繁忙的车水马龙。

五天来我第一次感到了几分平静。一线希望——来之不易、受之无愧、合情合理的希望——在我心中燃起。我睡着了。

(姚媛译,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昌邑哀王刘髆,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贺嗣。立十三年,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征王贺典丧。贺到霸上,大鸿胪郊迎驺奉乘舆车王使仆寿成御郎中令龚遂参乘。旦至广明东都门,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郭门也。”贺曰:“我嗌痛,不能哭。”至城门,遂复言,贺曰:“城门与郭门等耳。”至未央宫东阙,遂曰:“昌邑帐在是阙外驰道北,未至帐所,有南北行道,马足未至数步,大王宜下车,乡阙西面伏哭,尽哀止。”王曰:“诺。”到,哭如仪。王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大将军光更尊立武帝曾孙,是为孝宣帝。其明年春,乃下诏曰:“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嚚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奏可。贺国豫章。数年,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 非所宜言。”有司案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后薨。

(节选自班固《汉书·武五子传》)

材料二:

刘贺在国时,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龚遂,遂曰:“此天戒,言在侧者尽冠狗也,去之则存,不去则亡矣。”后又闻人声曰:“熊!”视而见大熊,左右莫见,以问遂,遂曰:“熊,山野之兽,而来之宫室,王独见之,此天戒大王,恐宫室将空,危亡象也。”王仰天而叹曰:“不祥何为数来!”遂叩头曰:“臣不敢隐忠,数言危亡之戒,大王不说。夫国之存亡,岂在臣言哉!愿王内自揆度。大王诵《诗》三百五篇,人事浃,王道备。王之所行,中《诗》一篇何等也?大王位于诸侯王,行污于庶人,以存难,以亡易,宜深察之!”后又血污王坐席,王问遂。遂叫然号曰:“宫空不久,妖祥数至。血者,阴忧象也,宜畏慎自省!”王终不改节。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此处的“暴雨”是突然下雨之意。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经常是硕大的雨点突然而至,让人   A   。此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短时间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

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天气变化莫测,时而晴朗,时而阴雨,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控。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对于古人来说,真是   B   , 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气象学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精准观测就成了做好天气预报的先决条件。

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小时雨强也成为预报的重点。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单位是毫米每分或毫米每时,表征降雨的缓急程度。

前不久,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制定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调整后,预警信号发布内容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将进一步提高。①各级气象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雷雨(暴)大风预警信号,②将1小时降水量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③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④预警信号发布内容中还将新增气象风险提示,⑤社会公众能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辨风险、识预警,⑥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