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日期: 2025-04-09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对于乡土中国自身的存在而言,它显然不会是密不透风的铁板,而是像大大小小四处分布的磁石一般,一块一块地把不同的人一群一群地吸附在了一起,形成了不同群体之间各自分立开来的自我存在,这显然成为乡土社会共同体生活的一个基本形态,即老子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的存在。人们在这之中,基于一种家族的认同以及地缘共同体的情感与认知去构建起自身的社会组织形态,以此来安排和处理日常事务。这会是一个基于熟人关系而少有或者并不鼓励一种流动性发生的社会,大家相互所能去认同的范围,必然也以其所生活在其中的地域范围为界限,因此才会有村落这样的乡土中国最为基本的存在单位,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其中,并要遵守在这样的社会中所世代传习下来的种种习俗或规则的约束。即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但对于这些地方性的差异性的存在而言,它们本身之间却又是相互都联系甚至是联结在一起的,背后是基于一种血亲和姻亲关系的生育制度而有的极度复杂的亲属制度以及拟亲属制度关系网络的支撑,使得社会之中没有一个人不是在这个关系网络的联系之中,而这种彼此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能够使得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种一体性的共同性意识,这便隐含有所谓地域性认同或者族群性认同的意义在其中,它的范围可以基于认同塑造而不断地加以放大。换言之,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之中,人们之间更大范围的认同,显然更多的是基于相互间的既有关系而出现并不断重叠穿插地相互编织起来的关系认同。    

而这显然也正是在中国社会之中多元与一体这两个基本社会构成维度可以同时出现并共同存在的基础所在。这里所谓的多元,根本便是指一种视角向下所看到的那些别样性的不同于乡土人群本身的单一性的存在。而这里所谓的一体,便是一种视角向上所看到的人们在不断地向上或向前去追溯一种在时间谱系意义上的基于共同祖先或者共同起源而有的认同构建的自然结果。换言之,一种眼光向下去看的姿态,更多会使得人们眼中看到基于一体分化而有的各自认同的存在,它的核心特征是多元性的存在;而反过来,一种眼光向上去看的视角,则可以将基层多元分化的分散性的存在基于某种观念的吸引或吸附而统合或整合成为一种一体性认同的存在。

而在这一上一下的关系结构之间,必然又会体现出一种从平面而延展出去意义上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基本关系架构,并且也会在这种关系中不断涌现出来在历史意义上发挥着各种形式功能的治理模式,这既可以是大一统的分封制以及郡县制的模式,也可以是在有着羁縻政策存在下的土司制度,当然也还可以是中央和地方各自分权的双轨制的模式,最后也可以是如当代中国意义上的那种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的一体性的模式。并会以多样性和一体性的共同存在、上下之间可分可合为基本的构建原则,由此而使得多元本身有其各自的存在空间,即便没有这样的空间,或者这样的空间显得有些局促和拥挤,多元存在的自身特性也会基于一种自我的力量而去创造出或者扩大开来这样的空间,这不会是完全的相互混合而融化为无差别性的一体性的存在。并且,也不会因为多元而相互拆解,各自孤立,形成一种彼此分崩离析的割据性的存在状态,而是真正能够实现一种差异性在一起的彼此共在,大家基于彼此往来关系而相互融合在了一起,并同时还能够保持住各自的认同。

(摘编自赵旭东《从乡土中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黄金般的日子)。

到了秋天,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1934年。有删改)

文本二:    

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摘自郁达夫《北平的四季》,1936年。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月25日,第23届汕头·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在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会现场,参展商纷纷亮出最新、最前沿、最“硬核”产品,让客商们   A  。这其中就包括在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最“出圈”的名场面之一的机甲英歌舞,它也成为本届玩博会的“热搜”之一。

轻触开关,这支由18个积木智能机器人组成的机甲英歌队“身披战袍”“手持棒槌”,伴随鼓点跳起英歌舞,完成10多套动作。英歌舞以机器人的形式亮相,传统文化+科技的场景引发全场喝彩。

为了让英歌舞机器人“动”起来,并且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公司整个研发团队  B  。多次前往英歌舞表演现场观摩,与英歌舞表演团队交流学习,最终按照真人脸谱进行UV印制,用积木还原英歌脸谱、戏服、道具,(  甲 ),这使得英歌舞中极具特色的人物面部妆容、色彩鲜艳的戏服等元素得以保留和呈现,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英歌舞的独特魅力,延续了英歌舞的视觉文化符号。

( 乙 ),机甲英歌队尽可能地去模仿和还原英歌舞的传统动作。英歌舞的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机甲英歌队通过编程等技术手段,让机器人能够较为准确地模仿这些复杂、统一的动作,使得英歌舞的动作精髓得以传承。同时,在表演过程中,依然保留了英歌舞传统的锣鼓配乐,强烈的节奏与舞蹈动作相配合,营造出了传统英歌舞表演的氛围和气势。 

公司总裁陈先生说,通过此次英歌舞机器人的“出圈”,他和研发团队意识到,一个能  C  的玩具产品,光有科技元素还不够,还需要有故事感、文化性,甚至要输出情绪、输出价值,让玩具成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载体。①潮汕文化资源丰富,②澄海的传统玩具创意产业正借助文化新质生产力,③通过为智能玩具植入“文化芯”,④玩具更有科技感和故事感,⑤努力闯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的一条转型升级新赛道。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