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日期: 2025-04-15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境】

你是一名高中生,加入了学校的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题小组,小组成员共五人,研究时间为一学期,拟定的研究对象是“深圳Citywalk(城市漫步)”,请你阅读资料后参与小组讨论。

【资料】

①在一个研究的开始,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所谓研究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你想通过你的研究来回答关于这个世界某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学术问题。研究问题不是“论文题目”,也不同于论文的“主题”或“主旨”,而是你在一个研究中非常具体地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它应该以疑问的形式问出来,以问号结尾。一篇学术文章不可能回答一个领域的所有问题,那么你应该为读者指明这样一篇文章的篇幅到底能够回答那个问题的什么方面。学术论文要求作者思路连贯、架构严谨地探讨学术问题的答案,只有当你的问题尽量具体而明确的时候这种探讨才可能成功,才可能有意义。

②研究问题从目的上分类,可以分成三大种类型: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关注“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描述性研究关注“如何描述这个问题?”;解释性研究关注“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这三种类型的研究层级是由浅入深的。

③探索性研究一般是在某一个问题还没有被清晰定义出来的时候最合适的一种研究目的。它常常被用于初步了解某个问题的大体情况,探索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可行性,因此很多前导研究都属于探索性研究。当我们对某一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就可以进行描述性研究了。与探索性研究不同,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科学观察具体反映出某一个问题的客观情况。描述性问题经常问的是“什么”“哪里”“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过程”等问题,把真实情况用系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没有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事实是这样。最常见、最典型的描述性研究就是“人口普查”。解释性研究,顾名思义则是把重点放在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上。对于一些问题,已经不仅仅需要去客观反应和描述事实了,而是需要依托现有的理论和文献,提出相关的解释变量。因此,解释性研究里一般会设计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变量,并试图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④那么我们确定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提供以下五点。

⑤该研究问题是否是你和别人所在乎的?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重要的,应该是对某个领域的理论建设或实践操作有贡献的、能推动知识车轮向前进展的问题。比如对于公共管理而言,研究“为什么有的公务员工作效率高,有的效率低”,就要比研究“公务员的外貌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意义。

⑥该研究问题是否可以争论?一个问题如果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答案,或者这个答案很容易查到,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它意义不大。很多问题虽然最初看上去可以作为一个研究问题,但实际上领域内基本达成了一定共识,研究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员工的情绪是否对其工作绩效有影响?”但是,这类问题可以转化成更加具体的、挖掘进一步未知空间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工作内容下员工情绪对其绩效影响最小?”。    

⑦该研究问题是否过大或过小?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既具体又有研究的空间。比如,我们来看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内容为虚构)。研究问题1:“为什么鸡会横穿马路?”研究问题2:“在2020年5月1日,有多少只鸡横穿了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的马路?”第一个研究问题过于宽泛,问哪种类型的鸡,问在哪里的鸡,问在什么时间横穿的马路;而第二个问题过于具体,导致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研究的空间,有监控的话数一下就好了,其研究结果对其他研究也没有很明显的推广意义。那么比较合适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折中一下,修改成以下的研究问题:“是哪些环境因素,导致2020年在北京多次出现小鸡横穿马路事件?”

⑧该研究问题在给定的时间和资源下是否适合和可行?这一个标准要求我们考虑研究问题的规模、所需的资源、所需的时间等因素,做一个实际的考虑。你是否拥有经费、合作者、现成的数据、足够的时间,这些都将影响你能回答的问题的规模。这一点要求我们把梦想牵回现实,脚踏实地地考虑自己的现实资源,去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⑨该问题要解决的是“事实”问题,还是“观点”问题?社会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是用来反映和总结社会规律的,它能解决“事实”类问题,比如“美国人的财富分配是否是平均的?”,而不能解决“观点”问题,比如“美国的财富分配是否应该更平均?”。在价值问题、偏好问题、信仰问题上,是没有办法争论和达成统一标准的。

(节选自《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铁匠

刘亮程

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四岁,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吐尔洪·吐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吐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吐迪·艾则孜当初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在街边叫卖。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地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艾则孜就这样硬着头皮干了下来,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荣誉。如今,吐迪·艾则孜是这个家族中最年长者,他正把自己的手艺一样一样地传给儿子吐尔洪·吐迪。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铁匠活儿就这样,锤打到最后越来越没力气。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比如手的感觉,一把镰刀打到什么程度刚好。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⑤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儿子吐尔洪·吐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⑥吐迪·艾则孜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每代的印记都有所不同,一样的月牙形指甲印,在家族的每一个铁匠手里排出不同的形式,没有具体的图谱记载每一代祖先打出的印记是怎样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变化,数百年后,肯定会有一个后代打在镰刀弯臂上的印记与某个祖先的完全一致,冥冥中他们叠合在一起。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茭树枝、削锹把儿和粮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但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那是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打铁人长年累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是通过一把镰刀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识。

⑧有一回,吐迪·艾则孜的太爷撑锤时,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太爷打好镰刀,等了一年又一年,等到太爷下世,吐迪·艾则孜的爷爷撑锤,他父亲跟着学徒时,终于等来一个左撇子,他一眼看上那把镰刀,二话没说就买走了。后来,铁匠时常取下找不到买主的镰刀敲打几下,敲打声能提醒远近村落里买镰刀的人。每次敲打,他们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手工活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仿佛每一锤都是多年前那一锤的回声,一声声地传回来,沿我们看不见的一条古老胡同。

⑨吐尔洪·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不管过去多少年,社会怎样变革,我们总会在一生的菜个时期,跟远在时光那头的祖先们,想到一起。

⑩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长出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摘编自刘亮程《最后的铁匠》)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之,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西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笑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材料二: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掾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共吏民亦安予之抽也。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撷园蔬,取池鱼,酿林酒,渝①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有改动)

[注]①渝:煮。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的片段,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人们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主题内容与创作形式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①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扮演着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②近年来,一大批体裁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③深受广大观众好评。④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⑤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⑥即深挖“新”与“常”⑦于常处出新,于新处见常,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聚焦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等人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摘编自《人民日报》)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