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文化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体系,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体。乡土文化是乡土社会的灵魂,是乡村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关于“乡土文化消解与坍塌”的言论甚嚣尘上,当乡土文化被遗忘或稀释时,乡村将失去自我价值与生存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重拾与重塑乡土文化不仅是对本心的敬畏、对传统的回归,寻找文化根基与身份认同的迫切需要。
“重拾”与“重塑”是乡土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拾”通常指的是重新获得和恢复已经存在的文化元素、传统和习惯,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记忆的回溯,确保这些文化元素不被遗失、不被遗忘。二是传统习俗的复兴,即通过社区活动、节庆仪式等形式,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形式,其内涵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转化,对其进行再创造,形成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文化表现形式,即针对环境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包装”
____。一方面,“重拾”为“重塑”奠定基础,使得重塑不至于丧失文化的真实与深度。另一方面,激发出新的文化创造性与衍生性。“重拾”强调文化的延续性,“重塑”强调文化的创新性,是一个动态协同、互相促进的过程。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拾”与“重塑”既立足过去,又展望未来,确保了乡土文化的历史性与持续性,也定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摘编自詹婷《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土文化就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当前,对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守住乡土文化的根意义重大。
一些人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甚至将农村看作文化荒漠,把农村仅仅当作需要进行文化帮扶的对象。事实上,农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表达。传播乡土文化是自觉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现实要求。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让城乡群众有更多机会在电视、电脑、手机上看到关于民歌、剪纸、皮影戏、木偶戏、节日习俗、赶大集等等的报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饭市”、古树水井、庙会祠堂等公共文化空间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面对消失的村庄和传统文化空间,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乡村产生了虚拟文化空间,重塑乡村文化空间,还拓展了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价值空间,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经历“乡土—离土—返土”的历程,为实现自我表达、促进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此外,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增多。网络信息平台的推送,从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和闲暇生活习惯,驱动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借助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方式,打造嵌入乡土文化的乡村文创品牌。这对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乡土生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摘编自贾月《新媒体时代乡土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与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