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日期: 2025-04-08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给一个人定罪,需要有经过法庭辩论而得到认可的一系列证据构成的完整的证据链。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

①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②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③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④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①②③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①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③是真的,但②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②是真的,但③却是假的。故②③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不是光

陈仓

每次回乡,我都会陪我爹睡觉。我不知道除了陪他睡觉,还能为他做点儿什么。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共同的话题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只是老眼瞪着老眼,彼此心事重重地望着对方。陪我爹睡觉,就算最深入的交流了。

回峦庄镇的第一天晚上,陪我爹睡觉时,我爹给我讲了好多话,都是一些家长里短。他说,我叔叔去世后,院子真正地空了,他在空院子里裁了一棵核桃树,不想邻居家反对,硬把树苗给拔掉,他们还吵架了;他说母亲坟前的那块地,我一个表哥想拿去做菜园子,他舍不得,就和我表哥闹翻了。

我爹说什么,我都劝他看开一点儿,这么大年纪了,还计较那些干什么呢?我还举了我叔叔的例子:“他生前与你争来争去,如今他一去世呀,不全是你的了?你哪天去世了,这些也自然就是别人的了。”

第二天晚上,我爹的话少了,他睡得十分踏实,我无论是起床看书,还是外出赏月,弄出再大的动静,都没有干扰到他。他打呼噜时,我是踏实的;如果听不到呼噜声,我就十分担心,担心他没有呼吸,没有生命体征了。我回来之前,峦庄镇是下过很长一段时间秋雨的,这几天正好放晴了,蓝天显得十分空远。此时又恰好是农历八月中旬,正所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清晰地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我抱着我爹的一双脚,看着窗外徐徐升起的明月,心情十分复杂。我爹的脚彻夜冰冷,而月亮也一直是冰冷的,它们在我面前是多么相似啊。天上的月亮宛如我爹的脚,我爹的脚又宛如秋后的月亮。半夜,月亮升到山头时,照得整个小镇如白天一样亮,恍惚中像午夜的城市,街灯仍然没有熄灭一般透明。我悄悄披衣起身,站在三层楼的楼顶,看着寂静的大山,看着缓缓流动的小河,看着洒在庄稼地上的月光。我感觉时光果真停止了,或者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生命存在,只有自然,只有宿命。

我拿出手机与照相机,希望拍下那厚厚的月光,或者月光下的树影,但是,月光就是月光, 它与阳光或灯光是彻底不同的。阳光与灯光是可以反射的,这样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才会生效。但是,月光是拍不出来的,无论我用什么技巧,都是拍不出来的。我突然领悟过来,月光其实不是光, 仍然是黑暗,或者说掺进了太多的黑暗,像面粉里掺进了太多的水一样,是烙不出大饼的。月光从窗口照进来,洒在我爹的身上,丝毫没有打扰到我爹,反而已经融入我爹的身体,让我感觉我爹与月光格外相似,甚至他就是一摊凝结的月光。我爹年轻时,充满了活力与生命力,整个人闪耀着火热的光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生命之光里渗入了太多的苦难和黑暗,慢慢就转化成了死亡之光。死亡之光就是月光,同样没有反光,是无法复活与再生的,只能悄然流逝。

山里的秋天,早晚温差十分大,有太阳的时候温度是二十四摄氏度,半夜就降到十多摄氏度了。我爹的肩膀裸露在被子外边,他却浑然不知。在一个人睡觉的日子里,他的冷是没有第二双眼睛发现的。一个人的冷暖,除了自己感知,再不会被第二个人发现,就是说一个人的身边,如果只有自己的眼睛,以及只有审视自己内心的眼睛,那么,这双眼睛一旦闭上,整个世界就为之关闭了。这才是真正的孤独。我替我爹掖了掖被子,尽量让自己的身体靠近他的身体,把他的脚尽量揽进自己的怀里。奇怪,整整一夜,我没有暖热我爹的脚。当然,那轮月亮也是冷的,照样没有一丝反光。

陪我爹睡觉的那几天,我还发现我爹的穿着十分特别,贴身穿的是件藏蓝色的短袖T恤,上面套着一件方格子的长袖衬衣,再外边是一件黑呢子大衣。夏衣,秋衣,冬衣,我爹的这种混搭穿法,别人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但是,我一眼就看明白了。老婆说:“爹穿的衣服怎么那么眼熟?”我说:“这都是被我淘汰的旧衣服呀。”在上海,每次老婆想扔掉一些旧衣服时,都遭到我的极力反对,我要留着带回家给我爹。但是,老婆说:“爹哪能看得上?应该给他买新的。”有次我爹到上海,我就搜寻出几件旧衣服给了他,那件T恤与那件衬衣,是我穿剩下的名牌服装,那件黑呢子大衣是我岳父的遗物。这三件衣服在我爹的眼里,应该是最好最美的。所以,为了迎接我们,他不顾春夏秋冬,统统裹在身上。也难怪,他平时穿得再好,对于一个孤独的人,有谁会去欣赏呢?

(摘编自《月光不是光》)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 如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三: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节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注】①囋(zá)多话,啰嗦。②眼如望羊:目光深邃,仿佛能够洞察四方。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温暖的午后,你拿出食物和饮料,开始了美好的时光。一只马蜂,已嗅到了几百米外,你刚打开的橘子汽水和面包上果酱的气味,它开始“闻风而动”,飞到了你身上,伸出锋利的螫针……瞬间,你就会感到烈火灼烧般的疼痛,就像一根热钉子钉进了胳膊里。很快你被螫伤的部位就开始红肿。

(  甲  ),更不要试图拍死它,而是尽量用手指轻轻把它弹掉。马蜂的毒液中有召集信息素,如果你继续惹怒已经进攻你的马蜂,它不仅会继续攻击你,而且还可能会招来更多的同伴一起攻击你。即使你已拍死了它,信息素也已被释放到空气中。

半小时后,你被螫伤的胳膊已“胖”了一圈。你需要及时清洗伤口并进行冰敷。两天后,你才能感受到,与马蜂直入骨髓般的瘙痒相比,蚊子的叮咬简直   A   。①十天后,②你还会经常感受到伤口的存在,③但“火山口”形状的伤口以及偶尔的搔痒,④还是提醒着你曾发生的不幸。

你第一次被螫咬后,体内就形成了相对应的特异抗体。它就像是一把门锁,告诫免疫系统这种物质是外来入侵者。(  乙  ),蜂毒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即使是非常微少的剂量,你的皮肤也可能会再次发生严重的红肿或者荨麻疹,你还可能呕吐、腹痛或者腹泻,如果过敏的症状更加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

虽然被昆虫袭击的滋味不好受,但蜂毒中众多让你   B   的物质,恰恰也是治疗疾病的药物。其中富含的多种消炎、镇痛或者降低血压的成分,已经应用在了医药领域。还有科学家在尝试从中提取可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