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一诊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2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经济形态演进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30%。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第四产业将成为人类比重最高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形态有着愈发升级的智能化系统支撑。从商品构成来说,隐形数据成为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从生产工具来看,算法规则成为新时代的必备工具;从物流结构来讲,物联网成为连接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物流管道;就货币体系而言,区块链成为新世界的金融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群崛起,成为新时代来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智能劳动是数字经济形态的主导性生产方式,正如“大机器工业”对“手推磨作坊”的碾压式替代,劳动者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以及最终产品在数字时代都实现了更新换代。这种生产方式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线上作业为主导,以数字产品为载体,形成了数字劳动的智能化样态。数字劳动正在获得越来越强大的劳动能力,大规模走进社会经济各领域,替代人类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和工作职责。智能劳动推动人的智力和数字生产力协同发展,创造了更为充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为人类解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数字时代的劳动形态发展遵从摩尔定律,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以指数级迅速增长。这种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的智能化劳动,正在消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传统界限,随着智能劳动的升级迭代,人类逐渐可以畅享“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上从事批判”的幸福生活。数字时代的智能化生产方式,推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向技术含量更高、场景变化更快、反应要求更准的“智力劳动领域”进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智能劳动为人类解放提供了重大契机。

(颜景高《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二

数字技术发展使传统工作模式向与智能机器协同生产的新工作模式转变,通过人和智能技术与智能设备的协同整合,推动数字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在数字技能形成路径方面,传统工业劳动的技能多以身体实践为出发点,是慢慢积累在人体感觉与肌肉记忆中的一种默会知识;而数字技能的形成路径是需要劳动者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算法收集数据的逻辑、人工智能学习的路径等隐性知识,形成把控数字技术的能力。通过数字技能,数字劳动者将数字技术知识转化为数字产品并创造劳动价值。数字劳动者需要在数字工具与数字产品之间搭建起关系结构的思维能力与组织能力。因此,数字劳动者的技能养成更多依赖机器学习与逻辑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技术不仅无法替代劳动者技能,而且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字劳动技能的衰退速度要明显高于工业劳动,这就需要劳动者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相关机构的评估显示,过去,专业技能的半衰期通常在10年~15年,而30%左右的数字技能会在3年之内过时失效。与此相伴的是,弥合技能缺口所需要的时间在不断增加,过去7年里,通过传统技能培训方式弥合技能缺口所花的时间从3天激增到42天,增加超过10倍。另外,数字技术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能极化”现象:需要高认知技能的工作和具有灵活性的低技能工作的就业需求增长速度最快,而处于中等技能水平的数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就业岗位替代风险。

数字时代,掌握数字技能是一个结构性转换的过程,其中数字劳动者“再技能化”支持体系的建构尤为重要。同时,也要通过社会保护机制帮助“技能替代”群体平稳渡过岗位转换期,缓减技能形成滞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强数字劳动者实现再技能化的机会。

(王星《数字技术的兴起及其对劳动过程的重塑》)

材料三

人类进入了一个越来越迷信确切知识、迷信技术和智能的时代,有些人甚至以为智能机器人可以写诗、写书法,做艺术的事情。技术或许可以决断很多东西,但唯独对审美和想象力还无法替代。那些确定的知识,那些秩序化、工具化、技术化的东西,总是想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未来也一定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文学和想象许多时候就在不断地反抗这种不容置疑,在不断地强调这个世界也许并非如此,世界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样子;至少,文学应让人觉得,那些多余、不羁的想象,仍然有确切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谢有顺《文学写作应与这个时代肝胆相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漂泊者(节选)

蒋光慈

维嘉先生:

我漂泊的历史要从此开始了。父母在时,他俩虽是弱者,但对于我总是特加怜爱的,绝不轻易加我以虐待。他俩既死了,有谁个顾及一个零丁的孤子?有谁个不更加我以白眼呢?

当晚从新坟回来之后,一个人睡在床上,又冷清,又沉寂,又悲哀,又凄惨。想想这里,想想那里,不知怎么办才好。继续读书罢,当然是没有希望了。耕田罢,我年纪轻了,不行。帮人家放牛罢,喂,又要不知如何受主人的虐待。投靠亲族罢,喂,那个愿意管我的事?自杀罢,这个,恐怕不十分大好受。那末,到底怎么办呢?走什么路?向何处去?到处都不认识我,到处都没有我的骨肉,我,我一个小孩子怎么办呢?

我生性爱反抗,爱抱不平。我还记得我十三岁那一年,读《史记》读到《朱家郭解传》,不禁心神向往,慨然慕朱家郭解之为人。有一次先生问我:“汪中!历史上的人物,据你所知道的,哪一个最令你钦佩些?”

“我所佩服的是朱家郭解一流人物。也许周公孔子庄周……及各代所谓忠臣义将有可令人崇拜的地方,但是他们对于我没有什么趣味。”我回答先生说。

先生睁着两只大眼向我看着,似觉很奇怪,很不高兴的样子。他半晌才向我“哼”了一句:“非正道也!”

维嘉先生!也许我这个人的思想自小就入于邪道了,但是既入于邪道了,要想改入正道,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闻说离我家四十余里远有一桃林村,村为一群土匪百余人所盘踞。该一群土匪的头目名叫王大金刚,他专门令手下的人抢掠富者,毫不骚扰贫民,并且有一些贫民赖着他的帮助,得以维持生活。喂!维嘉先生!我说到此处,你可是莫要害怕,莫要不高兴我崇拜土匪!我老实向你说,我从未把当土匪算为可耻的事情,我并且以为有许多土匪比所谓文质彬彬,或耀武扬威的大人先生们好得多!

我想当土匪的原因:第一,我的身量也很长了,虽然才十六岁,但是已经有当土匪的资格了;第二,无路可走,不当土匪就要饿死;第三,王大金刚的为人做事,为我所敬仰,我以为他是英雄;第四,我父母白白地被刘老太爷害死,此仇不共戴天,焉可不报?我向王大金刚说明这种冤屈,或者他能派人来刘家老楼,把刘老太爷捉住杀死。有了这四种原因,我到桃林村入伙的念头就坚定了。

“到桃林村入伙去!”

打算了一夜,第二天清早我即检点一点东西随身带着,其余的我都不问了,任它丢也好,不丢也好。“从此时起,你已经不是我的家了!……父母生前劳苦的痕迹,我儿时的玩具,一切,一切,我走后,你还能保存么?……此后我是一个天涯的孤子,漂泊的少年,到处是我的家,到处是我的寄宿地,我将为一无巢穴的小鸟……你屋前的杨柳呵!你为我摇动久悬的哀丝罢,你树上的雀鸟呵!你为我鸣唱漂泊的凄清罢!我去了……

江水呜咽,

江风怒号:

可怜工人颈上血,

染红军阀手中刀!

我今徘徊死难地,

恨迢迢,

热泪涌波涛。

-《江岸》

喂!说起来去年江岸的事情,我到如今心犹发痛!

当吴大军阀掌权的时候,维嘉先生,你当然记得:他屠杀了多少无罪无辜的工人呵!本来我们工人的性命比起大人老爷先生的,当然要卑贱得多;但是,我们工人始终是属于人类罢,难道我们工人就可以随便乱杀得么?唉!还有什么理讲……

二月七日,总工会代表正欲赴会与张某开谈判,时近五点多钟,中途忽闻枪声大作,于是江岸流血的惨剧开幕了!张某亲自戎装指挥,将会所包围。可怜数百工友此时正在会所门口等候消息,躲避不及,被乱枪和马刀击死者有三四十人,残伤者二百余人。呜呼,惨矣!

一个凶狠的兵士把我捉住了。被捉的工友有六十人,江岸分会正执行委员长林祥谦君也在内。张某迫令林君下“上工”的命令,林君很严厉地不允。张乃命刽子手先砍一刀,然后再问道:

“上不上工?”

“不上!绝对不上!”

张某复命砍一刀,鲜血溅地,红光飞闪,林君遂晕倒了。移时醒来,张某复对之狞笑道:

“现在怎样?”

这时我想将刽子手的刀夺过来,把这一群无人性的恶兽,条得一个不留,好为天地间吐一吐正气!但是,我身在缚着,我不能转动……又只见林君切齿,但声音已经很低了,骂道:

“现在还有什么可说!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般混账王八蛋的军阀走狗手里!”

张某等听了大怒,未待林君话完,立命枭首示众。于是,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林祥谦君就此慷慨成仁了!这时我的灵魂似觉茫茫昏昏地也追随着林君而去。

第二日醒来,我已被囚在牢狱里。两脚上了镣,两手还是用绳捆着。仔细一看,与我附近有几个被囚着的,是我工会中的同事;他们的状况同我一样,但静悄悄地低着头在那里落泪呢。

汪中,十三年十月于沪上旅次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二十五岁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郡故多寇,公至,悉窜他境,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伤悼。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本与公亮及其侄、孙交好,偶出言责公亮不能救正。公亮曰:“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宋史·曾公亮传》)

材料二

公亮谏安石用人当以道德,不宜奖用攻实。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就鬻天下广惠仓田朝辩。曾公亮曰:“利不百,不变法。”神宗曰:“但义理可行则行之,自无不利。”王安石曰:“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曾公亮曰:“亦有利于公家,不利于百姓者,不可谓之义。”王安石曰:“若然,亦非人主所谓利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曾公亮布衣时,尝与旁舍生四十万钱偿鬻女值。后乃得“吝啬”之名,实保守派攻击之故也。其著述颇丰,与名臣丁度勅修《武经总要》,多所裁定,开官定军事全书之先河,首载军用火器制法,名震当世;又尝专奉诏修《游艺集》。神宗皇帝评曰:“公亮谨重周密,内外无间,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方汉张安世。

(曾肇《曾公亮行状》)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人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从质朴的远古衣裳到繁复精美的历代华服,每一针每一线都编织着历史的脉络与社会的万象。

春秋战国,“深衣”流行,它将上衣下裳连为一体,剪裁精妙,   ,既便于活动又不失礼仪风范。秦汉时期,服饰风格大气磅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服制,以黑色为尊,而汉代则在继承秦制基础上,更加注重服饰的华丽与细节,丝绸的广泛使用让服饰质地更为轻盈飘逸。腰间束带、头戴冠冕或巾帻,通过佩绶的颜色和质地的不同体现服饰等级,彰显着封建等级秩序。唐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服饰的鼎盛时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交融,服饰风格开放且绚丽多彩。女子服饰尤其引人注目,襦裙款式多样,高腰襦裙尽显女子婀娜身姿,齐胸襦裙则增添了几分俏皮与灵动,面料上常见精美的印花、刺绣,色彩鲜艳丰富,有“红裙妒杀石榴花”的艳丽,也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淡雅。男子服饰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胡服元素,圆领袍衫简洁利落,便于骑射出行,体现出大唐包容开放的时代气质。宋代理学兴盛,服饰风格趋于内敛、简约,崇尚自然之美。女子服装多为褙子搭配长裙,褙子的直领对襟、窄袖修身设计,穿着舒适且端庄大方,颜色以淡雅的素色为主,如白色、青色、淡粉色等,花纹也多为清新的植物纹,如兰草、梅花等,体现出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淡雅、高洁之风。男子则以长袍、直裰为主要服饰,头戴方顶巾帽,整体造型严谨、质朴,展现出士人的儒雅气质。

古人服饰不仅是遮体保暖的衣物,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长卷,反映着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思想、审美观念以及社会风尚的变迁,从中我们能窥探到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百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传承珍视。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