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5 开学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地方”看到“大世界”,看到社会和人类的问题,看到共通的人性,是新世纪以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尽管当前世界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但从文学意义上谈论“地方性”仍然很重要。

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尽管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技术化和观念化是当下小说创作中的两个常见问题,它们都与地方性经验的弱化有关。

小说需要技术化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没有对小说结构、叙述方式、故事情节方面的精心设置,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小说。但仅仅有技术就能有好小说吗?显然不是。因为技术更多的是属于形式方面的范畴,离开了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空的。观念化是先有一个观念,然后去演绎小说的人物、情节。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曾反思过“主题先行”的观念化小说存在的问题。这种观念化小说在当下的创作中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削弱了文学进入生活的能力。

技术化、观念化的写作倾向在当下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学陶醉在自我的营造和幻想之中,与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脱离了联系,这是文学的技术化和观念化倾向产生的文化逻辑之一。缺少切实的地方性经验也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地方性经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地之子”融入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生命中,获取富有生活质感和生命热情的生活经验;二是要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地方色彩。

“地之子”的生命体验与人的精神、情感、命运相关联,也联系着地方色彩。闻一多说过:“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只有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包含着地方色彩的地方生活经验,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理解地方色彩呢?地方色彩可以理解为地方文化形式,它包含地方的语言表达形式、特有的风土人情、人际交往方式、审美形式等。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我们重点讨论“地方语言”和“地方风土人情”这两个问题。

地方语言或者说方言是体现地方色彩最为直接的呈现形式。刘半农认为方言是文学创作中最感动人的一种语言。优秀的作品不能没有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韵致,张炜小说中的胶东风情,贾平凹小说中的西北味道,都在证明着地方语言的审美力量。张炜曾对语言充满敬意地写道:“我所追求的语言是能够通行四方、源发于山脉和土壤的某种东西,它活泼如生命,坚硬如磐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它就撒落在野地上,潜隐在万物间。”这种与野地、山脉、泥土息息相关的语言,自然含有地方的文化经验。这是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我们强调文学语言地方特点的原因所在。

地方风土人情是构成地方文化经验、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文学内容。地方风土人情包含自然景观、礼仪习惯、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等内容。这些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间文化,对于作家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所包含的生动的、鲜活的地方文化经验往往给文学带来审美活力,并且启示当下的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倾向,重视切实的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把握生活的变化、文化的变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王光东《小说家要善于从“小地方”看到“大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华坪女高的校训,很多网友读到这个校训时泪流满面,不仅因其雄壮、励志,更因为这些校训激励的,是偏远山区里为人生、为未来奋斗的女孩子们。

谈起为何写出这样的校训,张桂梅说,校训给了孩子们自信,让她们能够勇敢地走出去,和山外的孩子一样相信读书能改变自己,能改变父母,能改变家庭状况。“要走出大山,一定要有勇气。”

2020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59人参加高考,150人考上本科,一本线以上70人,600分以上17人。从2008年至今,华坪女高在12年内先后将1804名女孩送出大山,为1000多个家庭带去了希望。

成绩,是干出来的,是苦出来的。

高三学生教室里,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摞了半米高的教材和习题集,桌子上几无空余。张桂梅环顾一周,告诉记者,这只是一个教室,其实还有一个“副教室”,里面放满了学生们的箱子,里面装的也是书。

背地里,学生们给张桂梅起了无数“绰号”。她自己都知道,掰着手指跟记者数,“大魔头”“半夜鸡叫”“容嬷嬷”……

“我们哪有什么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政府苦供。”张桂梅跟记者感慨,“我的学生可以考到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我们是用命换来的。”

张桂梅也不是只有看上去“冷酷”的一面,她的温情,是默默的。

2020年秋天,因为发现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买不起饮料,这位把工资卡交给福利院和女高财务共同使用、连好饭都舍不得吃的“老抠门”,居然拿出5000元,请全校学生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她想用这杯奶茶,维护每一个大山里女孩的自尊心。

她不允许别人用“贫困”来形容这些女孩,而是称她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越来越多人理解张桂梅。

许多学生家长回来找到她,心有余悸地表达感谢,幸亏当初听了张校长的话——有的家里面,两个姑娘都从这个学校毕业;有太多家庭,因为姑娘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如今盖上了大房子;有很多家长跟她说,共产党真好、政府真好……

“我们这个学校的存在本身,变成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大家心里明白,没有党和政府,这一切都不可能。”张桂梅说。

许多学生回来,想要看看张桂梅,都被她赶走了。她立了个规矩,走出学校以后不要回头看,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些年,学生们争气,当警察的、当老师的、当医生的很多,既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也有去西藏当兵的,真切实现了张桂梅的期盼。

不少学生想反哺学校,比如捐出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学校。在认真讨论之后,张桂梅要求所有班主任群发通知,挣了钱就带给父母或者给家乡,不能给学校,学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

让张桂梅感动的是,有两个在西藏日喀则当兵的学生,不停地往学校打电话。张桂梅终于接通后,问她们是不是吃苦了才打电话来。结果两人回答,“我们不怕吃苦,就怕没有苦吃”。那一刻张桂梅既难过又高兴,她觉得这些年的红色教育真的有了结果,孩子们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继承了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如今,张桂梅希望,能有更多城里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带来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她想让孩子们的成绩更上一层楼,完成多年以来未竟的心愿。

张桂梅多年未竟的心愿,是家访时一位山里老人跟她说的。老人说,听说最厉害的学校叫清华、北大,但咱山里人从没考上过,你能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弄进去一两个?张桂梅记得,自己答应得很轻松,如今时间过去七八年,老人都不在了,这个心愿却始终没有完成。

“我给老师们讲,我们一定要硬考进清华、北大,不要靠照顾。这届不行就下一届,完成大山里祖祖辈辈女孩子们没有做到的事。”张桂梅坚定地告诉记者。

直到如今,每天一大早,张桂梅都会从女生宿舍的铁架床上爬起,来到教学楼,颤巍巍地从一楼爬到四楼,把每一层楼道的灯点亮,然后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教室外,操场边的崖壁上,印着一个巨幅标语:“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

(摘编自刘少华《女高校长张桂梅》,《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3月31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节选自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材料二: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