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9 开学考试 来源:出卷网

现代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与否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若说是横暴却又不然。横暴权力是发生于社会冲突,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如果说教化过程是剥削性的,显然也是过分的。我曾称这是个“损己利人”的工作,一个人担负一个胚胎培养到成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有什么好处呢?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更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统治关系。

教化性的权力虽然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出现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材料二

“教化”本是极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特色的概念。“教”与“化”联合成词虽大致在战国时期的典籍中才出现,不过“教化”观念却由来已久。在《说文解字》中,“教”被释为“上所施下所效”,而“化”则指“教行”。这表明,“教”蕴含着传授给予和效法学习两个向度,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双向一体、教学相长的过程,并非被动的、单方面的行为;而“化”体现的是受教者所受之影响,这种作用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易被察觉,同时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生生不息。所以,“教化”的本义是指上施下效、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

“教化”观念在产生之初,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体现出道德手段与政治目的性的统一。舜在位时,天下百姓不相亲睦、家庭关系不能和顺,于是命契担任司徒一职,要求他“敬敷五教”,以宽容的态度对百姓进行伦理道德上的教化;《周礼》还记载,“大司徒”的职责中有“十二教”,包含礼乐之教、仪刑之教、道艺之教三个层面,内容丰富而具体。“教化”所体现的这种因事立教、寓教于政的情况,与三代时期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这种历史文化背景是今天研究“教化”思想时不能忽略的,恰如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言:“其所习者,修齐治平之道,而所师者,守官典法之人。治教无二,官师合一,岂有空言以存其私说哉?”

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

对于孔子这种重视个体精神的涵养与境界提升的教化理念,我们应给予全面性的观照。第一,孔子虽然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但对于教化与政治的关系仍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孔子的教化学说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只有在保障民众生活、增加民众财富的基础上,通过教化以成就个人德性才有可行性。第二,孔子不仅关注道德方面的“修德学道”,也重视知识方面的“学文”,倡导仁智合一。第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这是与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当然,孔子也特别强调为政者、君子等自身的责任,时常告诫他们应该坚持“正人先正己”,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第四,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不仅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更强调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此,他提出诸如“自讼”“求诸己”等修养方法,提倡主动自我反省。

(摘编自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窑黄风

在我们雁门风沙里,一向认为烟是长腿的,尤其是窑烟,比蜈蚣长的腿还要多。

窑烟一开始小心翼翼,雾一样贴着地面走。大概因一冬天的歇息,起初腿还有点虚晃,像脚没有踏到路上,隔着一层溏土似的生疏。走着走着就踏实了,一如既往地路熟车轻。

窑烟进村的路,也是窑把势带人烧窑要走的路,每年窑把势不再带人走时,窑烟也从天空收回,在老窑窑坑里阳光探不到的角落,冬眠的蛇一样盘起来。

昨天老窑点着后,窑烟便一圈一圈舒展了,离开阴暗的角落,从窑顶上钻出去。窑把势就喊起来,开窑啦,开窑啦!

为那一声喊,窑把势带人忙半个月了,首先将老窑收拾体面,把窑坑里经年的剩灰残渣清理干净,把坑壁的破损处修补好,把窑底塌陷的火道重砌了,一去老窑的灰头土脸之状,精神倍儿棒了。

在收拾老窑的同时,马车浩浩荡荡,拉炭的拉炭,拉石头的拉石头,把烧灰所需的料备好。拉石头到嘶云河上,带着撬棍、洋镐、杠棒,顺着漫长的河床寻找,整个春天会越拉越远,向北扎进山沟里,直到入夏的第一场洪水到来。

洪水大的时候,嘶云河汪汪洋洋,把柳树林淹成泽国,一直淹到窑峁脚下,甚至把窑峁背后的沟也灌满了。但洪水也会带来丰厚的“洪利”,沿河丢下一团一伙的河柴,河中会冒出好多石头,尤其是大洪水过后,简直乱石滚滚。有从河床下冲出的,有从上游冲下来的,多是可供烧白灰的石灰石。①烈日下白花花的把一群羊吆喝进去转眼就被掉了连影子都不留。

面目全非的河中,春天马车拉石头碾下的路,或被洪水扯断带走,或被埋到了淤泥下面。马车又得重新碾路,避开沙包、巨石、坑洼,弯弯绕绕。最初车辙是泥泞的,被太阳蒸干后,一趟一趟碾白了,像洪水前的路一样。

老窑收拾停当,马车把料也备好了,便开始紧张地装窑。

偌大的窑峁上,一共有四五眼老窑,装完一眼装一眼,场面热火朝天。抡锤的将大块的料整合适,装料的将料装进箩筐和小平车,负责运料的挑的挑推的推,在料堆与窑之间来来往往。一冬天无人问津的窑峁,竟显得有些憋促②各种围绕装窑的声音挤挤攘攘有的被挤到窑峁边上收不住脚滚了下去。

窑把势立在窑坑下,一边指挥上面的人下料,一边指挥下面的人装窑,每一层炭装多少,每一层石头装多少。两人深的窑坑里,一层炭一层石地码上来,高出宽阔的窑口,给老窑戴个帽,码成半圆形。窑把势爬上去,踏踏盖顶的石头,感到脚下窑气十足,便气定神闲了,像烧好一窑灰已十拿九稳。

给装好的老窑点火,要到窑峁下面。所有的老窑都开在窑峁边上,火口在每眼老窑正对的峁壁下面,喇叭一样越往里越小,与窑坑底部掏通了,连着几条石砌的火道。火道上面,先铺垫的是燃柴,厚厚的一层柈子,然后是炭和石头,一层一层交替着。窑把势抱一捆引柴下去,在火口里面点着。火便涌进火道,将上面的柈子引燃,柈子又将炭燃着,炭夹着石头一层层燃烧了。

复活了的窑烟,刚从窑顶上钻出来,是一丝丝的柔弱,一遭风就不见了。围绕窑顶并不升起,像想要返回去,却找不见出路了。渐渐地,像从窑顶石缝里生出的草,蓬勃茁壮了,一缕缕纠集起来。颜色也由淡变浓,由浓白变浓黄,那黄像石头烧出的。但始终不见黑,没有炭燃的黑烟。

窑烟升起的同时,窑把势也嗓门儿亮了,开窑啦,开窑啦!

开窑的最初两三天,窑把势还需坚守着,晚上也不能回家,待老窑燃烧稳定了,中途不会瞎火,再交给专门看窑的人。

入夜的老窑,夜风平浪静时,窑烟会直上夜空,天深处的星星,像窑烟带去的星火。会穿过柳树林,窜向入睡的村庄。会赶走披着夜色流窜的春寒,扒到看窑的小屋的门上,从门缝窥探或挤扁身子钻进屋中,旁若无人地寻觅,把旮旮旯旯找遍了,不知想找什么。

夜半时,窑把势被村里传来的流星一样的鸡叫声叫醒,他抖掉衣裤上落下的烟尘,从墙上摘下马灯,出去围着燃烧的老窑转一转,看窑顶上有无烧漏了的塌陷处,转完了再下窑峁,观察一下火候。马灯一晃一晃,窑烟亲热地扑到脸上,扑出几声的咳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窑烟一天一天变化着,最浓时黄烟滚滚,然后逐渐变白变淡,回到当初的样子,虚无缥缈了。

断了窑烟的老窑奄奄一息。残隙中还能看到的窑火,暗红无焰地头缩了,像躲藏起来一样。③曾经逼人的炽热走近了才能感到才能闻到散发的刺鼻味那刺鼻味能闻出颜色来像炉火烧透的纯青。

当窑火自下而上熄灭,老窑自上而下凉了,到了出窑的日子,窑把势从窑顶上拣两块还完好的石头,拎来水壶浇上水。顷刻间,看似完好的石头爆开花,“粉身碎骨”了,释放的水汽、热气、灰气一“轰”而起,带着一股强烈的石灰味。摇身一变,石头成了一堆白灰。④窑把势用眼扒拉扒拉, “火气未消的白灰燎得他目光发煳不折不扣烧熟了是他可断定满窑石头没吃夹生饭的那种熟。

便把手一扬,出窑啦,出窑啦!

出窑的日子里,最风光的是马车,每天装好石灰后,浩浩荡荡地离开窑峁。告别了老窑,一车车满载而去的石灰,将被筑进房基、坝堤,粉刷到壁上、树上,最响亮的是变成黑白分明的标语,出现在街头巷尾……

(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试打破了我家以往的气氛,全家仿佛都紧张地、全神贯注地进入了一种角色,走路,踮起脚尖;说话,打起手势;房间安静得像没有人。直到每天中午安然放学回家后,我们三人才不由自主地迎上去,欢腾一阵。

“今天怎么样?题难不难?”

“有偏题、怪题吗?”

“检查得仔细吗?看没看错题?”

安然拿起筷子,敲敲刚摆上饭桌的饭碗说:“女士们,先生们,请不要大声喧哗,按次序提问。”然后把书包往椅子上一摔,就在饭桌前坐了下来。那神色已经告诉我们她考试的结果了。于是我赶紧给她盛饭,爸爸把好菜换到她面前,妈妈也动了感情,早把菜夹到安然碗里了。

安然端起碗开始大口吃饭,我们却像忘记摆在眼前的饭碗了。当她再也忍不住时,才举着筷子,回答我们刚才的提问:“……我看看表,离交卷还有十五分钟,就开始从头到尾检查卷子。哎呀,不好!漏了一道大题!做完这道大题,起码得用二十分钟。怎么办?我毫不犹豫,连想连答,写得飞快,终于答完了。就在这时,坏啦!”她忽然停住不说了。

“怎么了?”妈妈先表现出恐慌,嘴一下张成“O”形。

“看把你吓的!”安然接着说,“怎么也没怎么,铃响了。”

“作文呢?”妈妈又问。

“唉,你这问题太……不合时宜。作文是活的,我怎么对得出来?那句话怎么说:‘世界上没有两滴相同的水。’”安然说。

“妈妈问的是作文题目。”我赶紧替妈妈解释着,其实未必。

“是啊,当然是问作文题目。”妈妈历来喜欢顺水推舟。

“题目是《记你熟悉的一位同学》。”

“你写的谁?”这次是我问了。

“我们的班长。”安然说。

“什么?”我一放筷子,嘴大概也成了“O”形。

(选自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选择题(30分)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虽然身体很累,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 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 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C、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 种劳作。
D、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半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
B、 詹姆斯·乔伊斯是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创作“宣告了19世纪的末日”“标志着人类意识新阶段”。
C、 “福娃妮妮”的造型创意来源于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妮妮在体操比赛中登场,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
D、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群,否则无法传播流行。

解答题

写作(6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