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无双国士袁隆平
①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②读小学一年级时,袁隆平曾去参观一个果园,看到树上红红的桃子,藤上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为什么葡萄是一串串的,桃子却是一个个的?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这些问题在袁隆平脑中扎了根。从那时起,他想,以后一定要学农,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③长大后,袁隆平倾尽心血追逐农学梦,研究杂交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来到农校的试验田选种,发现了一株天然的杂交稻株,“鹤立鸡群”。袁隆平如获至宝,推算这样的天然杂交水稻,每亩产量可以有上千斤。稻子成熟时,他收了种,准备在第二年春天试种1000多株,检验一下奇迹能否诞生。但是,稻株抽穗后,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没有一株像刚发现那株好。产量远低于预期,试种效果很不理想。为此,袁隆平好几天都没睡好。
④试种天然杂交水稻不成功,袁隆平推断:既然天然杂交水稻有优势,那么可以尝试通过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方式保留优势,提高水稻产量。此后,袁隆平带着团队在我国率先开始了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研究。野生雄性不育稻株是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关键,为了找到它,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常常十天半月穿越在茫茫荒原之中,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饿了就嚼干馒头。他们如同一支探险队,翻山越岭,徒步跋涉。
⑤1970年11月23日,助手发电报告诉袁隆平:在海南的一块沼泽地里发现了野生雄性不育稻株。听到这个消息,袁隆平连夜乘火车赶赴海南。火车到站时已是次日清晨,他来不及休息,催着助手马上带他去那块沼泽地,他急切地想去验证。来到沼泽地,只见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稻株披着晨雾,静静地伫立着,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一阵微风吹过,绿色的长发轻柔地飘着,浅浅的乳黄色长蕊,在晨曦中闪着光。袁隆平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稻株,眼里噙着泪水。袁隆平分别采集了三个稻穗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100倍显微镜下观察,经反复辨认后,他激动得大声叫好:“妙,妙!这的确是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他当即为这棵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发现“野败”,为袁隆平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
——根据新华网、人民网、《袁隆平传》等相关资料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