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学习力调研试卷

日期: 2025-04-19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5分)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角(líng)       发(zhēng)         系(yíng)       吞(shì)
B、 子(zhēn)        绳(jiāng)        藤(wàn)        双人(sēn)
C、 杏(rén)         追(dào)           草(jìn)       简(lòu)
D、 挑(tī)           热(zhì)          账簿(bù)         牙(liáo)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城无处不飞花(指春天的京城)
B、 脉脉不得语(相视无言的样子)
C、 中庭地白树栖鸦(即庭中,庭院中)
D、 盈盈一水间(形容饱满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词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姑娘能说会道,伶伶俐俐的。
B、 太阳高悬在天空,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仿佛要将每一寸土地都烤焦,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C、 今天买皮鞋,明天买白帽子,书钱花得不多,零七八碎差一点没叫我破产。
D、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因为他对手太强大了。
下列诗句中与其它三项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消白在人间。
B、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消气满乾坤。
D、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文章围绕“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的问题,引人深思。
B、 《那个星期明天》“这段时光不好挨”一句中的“挨”字写出了“我”等待的焦急。
C、 《北京的春节》介绍元宵习俗时,重点描绘了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的情景。
D、 《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忆”作统领,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下列关于读书、交流的观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阅读时,我们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
B、 阅读整本书时,可以写出全书的结构,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查阅。
C、 读名著时,要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时若能做些读书笔记,收获会更大。
D、 在进行读书交流时,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如果别人的观点跟自己不一一样,就要旗帜鲜明地反驳他,说服他同意自己的观点。

阅读积累与运用(25分)

课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书籍就成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是如何演变的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发展时期

早期

商周时期

两晋南北朝

宋至清代

形式演变

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简牍

古代写本书

印本图书

材料二:

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时期,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卷只有15千克。

材料三:

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引起视力的下降……

课外阅读——散文阅读

过去的生活(节选)

王安忆

一日,走在路上,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凹陷的地方。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林立的高楼。这两个老人,她们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电影院大多没有空调,可是供有纸扇,放在检票口的木箱里。进去时,拾一把, 出来时,再扔回去,下一场的人好再用。这种生活养育着人生的希望,今年过了有明年,明年过了还有后年,一点不是得过且过。不像今天,四处是一次性的用具,用过了事,今天过了,明天就不过了。这样的短期行为,挥霍资源不说,还挥霍生活的兴致。

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选自《视野》,有删改)

表达与交流(3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