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日期: 2025-04-20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积累与运用(10分)

读名著,乐分享。(4分)

综合性学习(12分)

阅读与鉴赏(4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 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陈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注释】①殍殣(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介绍,“百部经典”编纂项目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截至目前已编纂完成60种。

国图公开课作为国家图书馆面向大众的互联网通识教育平台,2019年起推出的“天才的时代”系列活动,旨在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人物,对其著作、思想和精神进行传播与弘扬。国图将继续以国图公开课为平台,以《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为内容,策划推出“《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成果转化:中华传统经典系列课程”,邀请书籍解读人全面系统地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所列典籍,带领读者感受经典作品的不朽魅力与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推荐书目100种(节选)

语言文学类

历史类

思想类

科技·生活类

1.《诗经》

1.《山海经》

1.《周易》

1.《黄帝内经》

2.《楚辞》

2.《史记》

2.《礼记》

2.《齐民要术》

3.《建安七子集》

3.《汉书》

3.《论语》

3.《营造法式》

(摘自“中工网”,有改动)

材料二:

人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那么,《诗经》就是这一传统的总源头。两三千年来,它始终陶冶、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价值观。

人们把读书多、有学问叫作“满腹诗书”“饱读诗书”,这里的“诗书”二字并不是泛指诗歌和书籍,而是特指《诗经》和《尚书》。人们称品位高雅、富有情趣为“风雅”,“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小雅,它们是《诗经》的主体内容,代表着端正的价值观和纯正的审美品位。可见,《诗经》的因子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维。

孔子对诗教非常重视和推崇,他认为学习《诗经》会对青年人产生多方面的帮助:诗“可以兴”,诵读、演唱《诗经》中的作品可以活跃气氛,使人精神振奋,激发正能量;诗也“可以观”,《诗经》中的作品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理解人情、认识人性;诗还“可以群”,有助于人际交往;诗又“可以怨”,起到安抚心灵,调和矛盾的作用。这四条不仅适用于《诗经》本身,也适用于它之后的诗歌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道出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

(摘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三:

复兴中学九年级典籍阅读主要障碍统计表

材料四:

近年来,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

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和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阐释转化。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古籍研究,梳理中华文化的精神脉络,让古老的中国故事从泛黄的旧纸页中走出来,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搭建好古籍典藏通往当代受众的桥梁,定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既擦亮当下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也为后世子孙留下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

(摘自《大众日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收花生

王法长

①秋天一到,田间就丰沃起来。霜降前后,泛着绿色的花生秧子就幽暗起来了。恰是收花生的日子。

②清晨,露水泠泠。

③“现在收花生最好,土软乎,不用大劲就可以薅出花生。”母亲说着话,父亲已经把三轮车推出院子,在青灰色的光里,我们出发了。

④一棵一棵的槐树筋骨凛然,水泥路透着青砖的颜色,沟上的石板小桥有些湿滑、路两边的芦苇、黄蒿在堆垒的时光中满是沧桑。父母在前边走,脚步声错落,秋天一声不响地铺展岁月的印痕和芳香。

⑤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田间。

⑥“半个月前一场雨把花生秧子打趴下了,不然今年花生会有更好的收成。”父亲说。

⑦“要是一直不下雨,花生旱死不也是常有的事吗!”母亲回应。

⑧大地静默,雾气弥漫。偶有低飞的鸟雀掠过,大地之上的雾气便翕动一下,之后又沉入静寂。

⑨多少年了,这种场景依然浸润我心。趁着父母规划下年种什么的当口,我不自觉地向前走去。

⑩向前走,空气凉沁沁,湿漉漉的,起伏着的雾气掺杂着土地的味道。一条南北小溪悄无声息地流淌,输送着从芦苇根部沁出的草木营养,濡化着两岸的生灵。

⑪父母已经把扑倒的花生秧子扎束起来等着我来薅。手贴着秧子的根部使劲一提,便带出一串串的花生。花生饱满,大如拇指,沾满湿泥,沉甸不可估量。我剥开一串花生,里面红红的花生粒挤在一起,合着泥土的味道,花生孕育的元气也就弥散开来。

⑫“生花生可是宝,对治疗高血压等疾病有效果。”母亲也剥开一串花生说。

⑬“不赖,不赖,这样的花生出油率高。”一位路过的邻居说。他拉着一辆板车,板车上放着的竹筐一抖一抖,抖出缕缕草木的清香和秋天的忙碌。“等天气好了,把花生晒一晒,保准能卖出好价钱。”

⑭母亲没有言语,她不紧不慢地扎秧子,一束束扎起的秧子像田间的主角,殷勤地等待指令。

⑮“薅秧子不能用太大的力,不然根断了,花生还在土里,等以后再挖,费时费力不说,关键是很多花生都会找不到的。”母亲说。

⑯在这黄淮海平原的普通角落,花生仿佛是一部生动巨著,秋风一来,就掀开它的封面,无数勤劳的人也就专心阅读。它们是大地的天然标识,是农人汗水的无量结晶。

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花生没有辜负父母的勤恳和土地的馈赠。一顿饭的工夫我们便清理出一小块空地。

⑱父亲开始把花生秧子码齐,摊开,铺匀,以便潮湿散去。裸露的花生灰白色,一嘟噜一嘟噜的。再微小的生命都有自己展现华丽的方式。

⑲一阵风来,不知哪里的云聚拢一起,天空飘起了细雨。

⑳“赶紧把摊开的花生秧子垛起来,看样子一时半晌雨不会停。”父亲整平一块地,铺上塑料布、四角压实,一搂一抱的花生秧子带着潮湿垛起来了,在邻人的帮助下,不大会儿一个圆鼓鼓的花生垛就堆好了。

㉑萧瑟秋雨中,大平原上的廪仓显得愈发沉实。“以前咱们这里没有人种花生,说花生只有在沙土地上才能活,旱地活不了。七八年前,我从你四姑家带来一点花生种子,没想到花生落地就生根,生根就有果,风调雨顺年景,种花生最划算。”父亲说,做啥事都要有闯一闯的精神。父亲的语气漫不经心,又气度不凡。

㉒回家路上,沟上的石板桥深黝深黝,雨水流淌得慢条斯理,一道道的小雨柱投身溪沟、合着雨花转瞬就消失了……

㉓炊烟升起、厨房里雾气腾腾,我烧火、母亲做饭。灶膛里的火苗扑闪着,把潮湿的衣服烘干。母亲有条不紊地择菜切菜、父亲坐在灶膛前的木凳上剥着花生。院子里安静,只有树叶落地的声音、秋天的气氛饱满朴素,涌动不息。

㉔“今年的花生很饱满,就像眼前的日子越来越好。”父亲说。

㉕一碟花生、一盘咸鸡蛋、一盆地锅鸡、摆在桌子上,我和父母“把酒话桑麻”,一会儿说到教育,一会儿谈到健康,一会儿转到屋舍,无论从哪个话题展开,总也离不开家乡和土地。这些话显得杂乱但有章序,它们交织一起,相生风光和景致,就像花生,在紧贴泥土的部分全身心地深入息壤,汲取营养,回馈辛勤的人们以丰收的喜悦。

(选自2023年10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写作(5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