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日期: 2025-03-30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积累与运用(34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一项是(    )
A、 近两年“打虎上无禁区,拍蝇下无死角”的反腐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老百姓对未来的期许,对国家的自信。
B、 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 电影《水门桥》票房领跑春节档,不仅体现了观众对影片认可,更体现了人们对那段历史及英烈的深切缅怀之情。
D、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下列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共300篇,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源头。
B、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在他的文集《虞初新志》中的《核舟记》一文,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
C、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他与曾巩均为“唐宋八大家”中的唐朝作家。《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湖南永州时所作,是“永州八记”之一,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
D、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说明文,从说明文中了解很多科学知识,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如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选自《新疆域》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以及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乐队指挥的手落下,悠扬动听的乐曲戛然而止并突然结束,而观众们仍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B、 随着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推进,五祖寺景区变得更加漂亮,那些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C、 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授先来一段开场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D、 平武虎牙是一处静静地散发着魅力的秘境,其悬挂于陡崖峭石之间,形状各异,晶莹剔透的冬日冰瀑令人叹为观止
名著阅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品味三春ㅤ

①谷雨到,春天就过去了。天地永恒,春天年年如期而至。只是这个春天,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在等春、看春和品春,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春天。

    ㅤㅤ②今年的立春在大年初四,只是那时北方仍寒风呼啸。从季节上讲,立春标志着冬去春来,但冬和春常常要缠绵好一阵子。到了元宵节前后,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像过山车一样,枝头看不出有动静,地上的枯草也没苏醒。二月二龙抬头时,气温连续几天超过10摄氏度,关中总算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

    ㅤㅤ③从那以后,照进院子的第一缕光,会从窗子的顶框上慢慢下滑,落在花木上,逐一把它们叫醒。门口的杏树第一个醒来,枝干泛出青光、生出芽苞、开出白花,散发着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白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花箱里的牡丹,深紫色的芽苞像一个个小扇子,一天一格地打开,越开越大,颜色也随之亮丽起来。绣球的宿根上也顶出了一个个绿色小芽,偷偷看着春光,悄悄挺起身子。每天早晨,在一群小鸟的鸣叫中,所有的花木都活泛了起来。才七八天的功夫,光秃秃的院子里,很快出现了绿、红、紫、白,有了春天的样子。立春约一个月后,物候意义上的春天才真正到来。

    ㅤㅤ④但是,春的脚步也并非一切顺利,不时会有恼人的插曲。九华山上的桃花刚刚开放,就迎来一场大雪,伤了一片早开的花。杜邑遗址公园,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南山下形成连片粉霞。可惜,一阵风雨后,吹落无数的“雪花”,让刚刚还丰姿绰约的枝头一下子萧瑟起来。

    ㅤㅤ⑤忙着追春的我也有过几次教训。元宵节后,偶尔有几天阳光灿烂,那些娇嫩的花草,被心急的我搬出屋子,却在一个晚上冻蔫了。还有那盆养了多年的凤尾竹,原想着让春雨清洗一下叶上的灰尘,没想到,春雨下到后半夜竟然变成了雪,把它的枝条压断了。第二天一大早,看着翠竹上晶莹的冰雪,我的心与它们一样清冷又清醒,对春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春不是鸟鸣的某一瞬,也不是叶生的哪一片。它是一个为时不短的季节,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是百科全书式的厚书,也是生命演绎着的大剧。

    ㅤㅤ⑥关于春,我也多是跟着季节、借着诗句来想象和表达,很少具体地观察和思考,觉得它来得轻松自然,好像天生就多姿多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鼓舞了我很多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我引用过好多次。诗和春一样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美好。可是,诗毕竟是心里的春,并非真能体会到一棵草的心声,了解一朵花的节奏。

    ㅤㅤ⑦冬春交接有个过程,聪明的古人早就把春天分成三段。早春犹如襁褓里的孩子,还裹着厚厚的冬衣,把春心深深地藏着。仲春时节草木萌芽,但还没有长开来。只有到了盛春,草木全部转绿,百花竞相开放,鸟儿鸣,水流欢,那个魅力无限的春姑娘才惊艳出场。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过程,以为春天一到,大地就像舞台的灯光一开,四下马上会亮丽起来。

    ㅤㅤ⑧这方面,人有时还不如草木。草木会跟着季节的轮转,随着气候的变化,凭着它们的感觉,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倒春寒会严重摧残刚刚萌芽的草木,但草木不改春心,脚步坚定,慢慢修复,用坚韧维持着生命长河的节律。相反,春天时很多人会凭空生出许多烦恼。悲观者感叹春日苦短,乐观者憧憬秋实。这些人多远离田野,手不沾水,脚不踩泥。只有那些与时光、草木一起成长者才明白,不是春季到了花就开,也不是花开了就会一定有结果。从立春到花开,天地在运作,从春花到秋实,人们在劳作,都需要耐心等待,也得接受可能的意外。

    ㅤㅤ⑨谷雨到了,气温会一天天高起来,雨水也会慢慢多起来。草木和庄稼都准备大口喝水、顶着暴晒,一起迎接生命的又一个盛夏。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人体细胞如何发“电报”

①“滴……滴滴……”,寂静的深夜里,情报人员在聚精会神地发报,把紧急军情传递给战友。这种谍战片中的场景,也在我们的身体中发生——数以亿计的细胞,通过传递信号使构成人体的60万亿个细胞团结一心。

②细胞们是如何“发报”的呢?

③细胞间传递的竟然也是电。不同于发报机发出的无线电波,这是一种微弱的可通过细胞膜传导的生物电。早在18世纪,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就发现了生物电。但生物体产生电流的原理过了一百多年才逐渐被科学家知晓。20世纪5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霍奇金等人通过枪乌贼实验发现了静息电位。霍奇金将直径为0.1毫米、内部充满海水的毛细玻璃管,纵向插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作为细胞内电极,将另一电极置于浸泡细胞的海水中,通过电压钳在毛细玻璃管尖端和细胞外电极之间记录到约60毫伏的电位差,细胞内为负电位。霍奇金的发现为电生理的研究打下基础。

④过了20多年,科学家才确认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的跨膜流动引起的。钾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即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因此,钾离子会顺着浓度差向细胞外流动,从而形成一种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带正电荷的钾离子流动会形成一种阻碍其流动的电场力,使电位差在负60毫伏左右达到平衡。

⑤当细胞受到刺激——其他细胞传来的电流,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就会开放。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通过通道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波动。如果通过仪器来观察,它就像一个尖峰,好比发报机传出的那一声短促的声。接下来,它可以传遍整个细胞膜,再通过细胞间的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细胞。该电位因其接受刺激的大小而表现为不同的频率,即产生每秒钟次数不等的电信号,形成一连串类似摩尔斯电码的“滴……滴滴……滴滴滴……”将信号不断传递开去。

⑥并非所有细胞都具有发“电报”功能,比如血细胞、骨细胞、表皮细胞、毛发细胞都不会产生生物电,也就无法发“电报”。人体中具有发报功能的是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它们是非常活跃的“情报员”,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机体的内外环境,忠实执行着“情报工作”。如果说神经细胞是消息灵通的“高级特工”,那么肌细胞和腺细胞这些“基层特工”除了收发情报还要执行任务,也就是收到电信号再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引起肌肉运动和腺体分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心跳、呼吸、走路、说话、思考问题和新陈代谢,等等。

⑦如果有机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我们就知道它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把它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可以做出各种行为、执行各种功能的生命有机物的物质,就是肉眼看不见的永不消逝的电活动。

(选自《科普时报》2021.8.10,有删改)

古诗文阅读(16分)

作文(5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