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4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积累(10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pào)腊八蒜。把蒜辨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B、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jiǎo hé)。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C、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熟(xián shú)技能。
D、 被掀翻在野马脱(jiāng)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shì)。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B、 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任意妄为, 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C、 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D、 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下列句子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B、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C、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D、 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复兴之路》这部见证民族精神崛起的作品,让我们确实看到中国走过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
B、 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C、 气候恶化从多方面直接显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失衡,也告诉人们如果不采取措施,工业化就会导致人类难以逆转的绝境。
D、 红色旅游已经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各地努力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相融合,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B、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汉代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西汉末年。
C、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轲,邹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D、 中国古代对年龄有着特殊的称谓:如少女13~14岁称“豆蔻年华”;女孩子14~15岁为及笄之年;男子20岁成年,是弱冠之年;70~80岁为耄耋之年。

古诗文阅读(21分)

综合运用(4分)

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盂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则改)

阅读理解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莱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评 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写作(4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